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进网格 战疫情 当先锋——全市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奋战“疫”线

     时间: 2022-07-14 20:00:00               文档来源:江门日报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面对此次疫情大考,市委、市政府“一盘棋”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检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坚决做到“围住、捞干、扑灭”,坚持以快制快、以快制胜,迅速完成平战转换,启动基层治理网格化应急管理机制。

进网格、战疫情、当先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下沉一线,进“网”入“格”,参与网格化管理,一场群防群治的战“疫”在全市铺开。


迎战

闻令而动 “快”字当头

同时间赛跑,与病毒竞速。

7月9日,市委书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陈岸明赶赴开平指挥调度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以快制快、以快制胜,努力跑在病毒传播前面,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7月10日,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分秒必争、果断有力处置本土疫情,全力守护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全市各级党组织第一时间到基层网格、隔离点、核酸采样点、交通站点等疫情防控一线报到,全市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当好兼职网格员,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和最吃紧环节。

一时间,无数坚毅的身影向“疫”而行,昼夜星辰,守护万家灯火。

今年4月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以来,江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支部建在每个智慧网格上。

全市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组建起3573支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6.5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结合社区报到服务工作,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网格化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红色力量”。

这是考验党员干部显担当的时候,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弱的时候。



高温天气下,党员干部身穿防护服,为市民服务


蓬江区组织1500多名网格员迅速到达白沙街道23个核酸采样点,并成立临时党支部,设置“党员先锋岗”,筑起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江海区以平急转换机制激活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能量,249名专职网格员、121名专业网格员、2118名兼职网格员闻令而动,当好“四员”,迅速下沉网格,勇当抗疫先锋。

7月10日,台山市对台城街道辖区内人员开展预警式核酸筛查——233名专职网格员和近千名兼职网格员迅速响应,就地就近投入战“疫”一线。

7月9日,开平市在中开高速赤坎服务区核酸筛查中发现2管结果异常。三埠、赤坎、百合等6个镇(街)和翠山湖高新区共429名专职网格员、852名专业网格员、400名兼职网格员迅速入“格”,在30分钟内集结到284个网格……


出战

身兼数职 进“网”入“格”

实战检验,党旗更艳;党旗所指,行之所向。

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每一个网格是战胜疫情的坚强堡垒。作为基本单位,江门智慧网格力量迅速激活,快速投入到防控宣传、入户排查、核酸筛查等服务中。

台山市大江镇山前村网格员雷颖雯是一名防疫数据排查接线员。连日来,打电话、询问、登记、上报数据成了她歇不下来的工作内容。“能打通、能配合、能理解,我就很满足很放心了”,长时间不停对话,雷颖雯的声音已经变得沙哑,但她依然坚定,“我的工作就是与病毒赛跑,只有跑得更快,才能早一步阻止病毒扩散”。

被划为中风险地区以来,蓬江区白沙街道会龙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和网格员以网格为防控阵地和作战单元。

“我不累,我来!”“你们先休息,我来”……这几天,1999年出生的会龙社区第三网格专职网格员吴逸豪,就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这几句话。入职刚一个月就遇到“大考”。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冲锋在第一线,上门入户排查、接送行动不便老人、张贴通知海报……

7月9日以来,恩平市沙湖镇高园村网格员谢雨桐与容焯威这对“夫妻档”,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与党员干部、网格员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线。她每天早上7点半就要做好核酸采样准备,晚上则候命待战,“除了完成常规工作,还要带医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核酸采样”。

“小孩今年4岁,我们夫妻没有经常能像其他家长那样陪伴在她身边,挺内疚的”,谢雨桐说,“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展现担当,严守防疫大门,共待春暖花开,以后也会跟孩子讲我们的抗疫故事。

江门智慧网格员身兼数职、进“网”入“格”,24小时值班值守,“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让疫情防控有速度,更有力度。


善战

科技赋能 智慧治理

用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加强基层智慧治理建设,是大势所趋。

走进新会区古井镇洲朗村,网格员正借助智慧网格指挥中心实时查看村内动态,并通过大喇叭、流动小喇叭不间断播放疫情最新态势以及各项防控措施要求……

优化调整智慧网格设置、全覆盖设置网格党组织、加强智慧网格员队伍建设、建设智慧网格管理平台……随着江门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各级“书记工程”高标准推动落地实施,一个全覆盖、立体化、智能化的江门网格管理体系已成型,并接受住了本地疫情应急处置、“龙舟水”防御等实战考验。

在此基础上,江门为智慧网格员配备了统一标识、服装,以及工具包、电动车、无线对讲机、“综合网格信息核采仪V1.0”等单兵装备,江门基层治理实现向“智”理转变,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跃升。

网格车成为“货拉拉”。蓬江区白沙街道侧贤社区、会龙社区、江边社区被划为中风险区后,如物资补给、宣传发动、接送群众等工作多了几倍,加之老城区巷多路窄,小巧玲珑的网格车便发挥了大作用。“网格车平时搭着网格员、驻点医生上门服务和运送物资时,非常方便,它已经是我们的防疫一分子!”江边社区第一网格网格长洪丽榕说。

如何抢抓24小时黄金处置时间?在前期,江海区开发绘制智慧网格地图,基层网格治理与疫情防控信息直观体现在“一张图”上。7月7日发现阳性病例后,礼乐街道向荣、向前、向东等6条村第一时间将辖区重点人群、主要路口、应急场所等信息数据上报,江海区防指办根据实际情况挂图作战,措施精准到格,大大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一面面“党员先锋队”旗帜高高飘扬,一个个“党员先锋岗”标牌熠熠生辉,一段段网格员故事精彩上演,激荡出抗疫必胜的铿锵旋律。


除了病毒啥都没被阻断

蓬江区中远大厦、侧贤里38号

吃下“定心丸” 生活很充实

“工作人员、志愿者、网格员们派发物资到凌晨3点,我们真的很感激,他们还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你们’,我都想哭了。”中远大厦骏景阁居民李苑红说。

7月9日起,蓬江区在白沙街道划定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其中,侧贤里38号、39号,凤阳里117号,中远大厦被划为高风险区。

高风险区里居民的生活是怎样的?记者采访了中远大厦、侧贤里38号的部分居民。

“这几天我们过得挺好,感谢党,感谢政府”,李苑红向记者描述了她在家里一天的生活轨迹,“早上6点到8点,核酸采样,完事后在家里搞卫生、做运动,伸伸腿,拉拉筋,不能跑步,因为跑步会影响到楼下的邻居;然后煮饭、打扫卫生,看看群里的信息,等送物资的工作人员过来,看看他们到了几楼;然后午睡,醒来看一下电视,开始做晚饭,然后又运动一下,在群里跟邻居们聊天,看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帮助防疫……”

“有时候我们想着不要太麻烦工作人员、志愿者,他们穿着防护服,跑来跑去真的很热。”李苑红说,还有一些邻居不在楼里住,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志愿者核酸采样不扑空,她会写好纸条贴到门上,提醒此户没人,让工作人员、志愿者不白费功夫。后来这个方法,在社区工作人员中普及了。

居民们都很体恤工作人员。比如送物资的时候,他们在群里看到工作人员送到了几楼了,准备去哪一家,哪一家就会提前打开门等。“我们不想让他们等太久,穿防护服太热了,打开门通风,减少一点热量。”李苑红说。

李苑红说,这样的生活“实际上不无聊”,“政府给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丰富的物资配备和到位服务),大家没有什么顾虑,安心在家里配合防疫。”李苑红说,她儿子居家办公,每天也十分充实。

侧贤里38号也是高风险区。侧贤里38号301户居民、今年30岁的叶志明说,目前物资供应一切正常。

“早上的话,七八点时核酸采样,然后一家人吃早餐,吃完早餐我开始在家办公。然后吃午饭,继续办公;晚上在家看看电视,玩玩游戏。生活没有影响,比较充实,跟外面的联系也没有中断”,叶志明说,目前来看,没有什么问题,“对生活很有信心”,工作人员也比较尽心尽力。


江海区礼乐街道向荣村

物价平稳,农作物也被照顾得很好

“没有一点点防备,睡梦中,我们这里实施临时管控措施了。”昨日,江海区礼乐街道向荣村村民小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这些天的生活和内心变化。

江海区礼乐街道向荣村物资供应充足

经过短暂的恍惚后,小华与家人开始密切关注各种新闻、微信群。没多久,便有网格员、医护人员上门,疏导自己的情绪,并表明接下来政府会派物资、安排核酸采样等,一家人这才安心了下来。小华说:“看到他们穿着防护服呼哧呼哧喘着气,感觉既紧张又亲切,暖意逐渐盖过我的各种情绪。”

小华告诉记者,现在,一批批物资运输车辆进进出出,一个个核酸采样帐篷搭了起来,汗流浃背的“大白”、网格员忙来忙去,超市、农贸市场有序经营……

昨日,从小华发来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农贸市场里,菜农手脚麻利地挥动着镰刀,“咔咔”斩下玉米头尾部分,肉摊上新鲜的猪肉挂在醒目位置,在灯光的映衬下格外油亮,蔬菜刚被喷过水,村民们戴着口罩,挑选心仪的商品,每天每户村民都可以派一个代表外出采购,超市、农贸市场的物价与往常持平。

这期间,村民的农作物也被照顾得很好。向荣村村民李绮琼说,村里专门开放了一个通往农田的通道,村干部安排村民错峰浇水、收割。“早上我爸爸就会去菜地给他心爱的蔬菜浇浇水、施施肥,听说还有村干部帮忙,地里的瓜果都很好。”小华说。

李绮琼说,虽然实施临时管控了,但是街坊邻里都有自己的小院,在院子里打打羽毛球、锻炼身体都很舒服,大家偶尔也发朋友圈“晒”一下生活,比如小朋友在家学习、玩游戏,还有大人下厨等各种日常活动。

村民陈均盛也觉得,临时管控后一家人难得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我家五口人,爸爸卧病在床,临时管控期间吃药、看病都没受到影响,村里还请了医生,不用出村都能看。除此之外,我们一家人会在一起看电视,聊聊天。”

“等疫情结束后,最想一家人出去喝茶吃饭,吃什么无所谓,一起开心就好。”谈及临时管控解除后的愿望,陈均盛爽朗地笑了。


5种套餐可供选择 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

——隔离酒店后厨探访

隔离酒店在防疫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被隔离人员吃得怎么样?酒店的伙食安不安全?昨日,记者来到开平一家隔离酒店后厨一探究竟。


在开平一家隔离酒店,食物品种很丰富


上午10时,记者来到该酒店的后厨,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有序准备午餐,洗净的排骨、鹅肉、青菜等食材整齐放置在篮中,师傅们掂着大勺,炒着杂菇牛肉、焖着支竹狗仔鹅,香味扑鼻而来。

“我们这里有5种套餐,可以供隔离客人选择。”酒店后厨负责人拿出一份食谱菜单,A、B、C、D、E不同套餐搭配一目了然,冬菇蒸鸡、鱼香茄子、支竹狗仔鹅、姜葱牛肉、豉汁蒸排骨等各式荤菜应有尽有,还会搭配青菜、水果、汤水,“早餐我们有粥、肠粉、排骨蒸陈村粉等”。

关于早、午、晚餐的供应配送时间,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早餐为7时至8时,午餐为11时至12时,晚餐为16时30分至19时。为尽快将新鲜出锅的食物打包并配送到隔离客人手上,酒店后厨师傅和专门的工作人员还会有序地分工合作,将一盒盒餐食打包装好,再通过特定的配送方式进入到隔离点。

“有些客人可能会在口味、食量、配送时间等方面有特殊的需求,例如有的客人喜欢辣一点,有的客人希望在某一特定时间进餐,这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该负责人介绍,对于每天的餐食服务,酒店都会提前通过微信与隔离客人沟通,确保餐食按时、按质、按量送达。

食品安全的把关细不细、实不实,也是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后厨岗位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按照防疫要求严格执行各项防疫举措,每天的食材均有食品安全报告,还会留样提供给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检查监督。”该负责人说。

记者从江门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集中隔离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市场监管部门组织食品安全监管业务骨干对辖区内集中隔离点供餐单位开展全方位监管。截至昨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55人次,检查集中隔离点124家次,监督检查供餐单位132家次,共发现各类食品安全风险隐患18条,给予警告2宗,各供餐单位均在规定期限完成整改,落实闭环管理。


蓬江区中风险区两名孕妇顺利转运医院产下婴儿

疫情下母婴有“医”靠

“哇哇……”7月12日晚上7时46分,在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随着一声洪亮的啼哭声,蓬江区中风险区侧贤里56号的孕妇刘女士顺利诞下一名女婴。女婴“小晴晴”重达3.5公斤,是蓬江区划定中、高风险区以来,首个中、高风险区孕妇生产的宝宝。晚上9时,隔壁房的“小静淑”也来到这个世上,“小静淑”的母亲杨女士来自中风险区凤阳里7号。在这场迎接新生命的赛跑中,社区工作人员和“大白”的及时转运,让疫情下的母婴有了“医”靠。

自划定中、高风险区以来,蓬江区建立了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开辟了应急就医渠道,重点满足急危重症、孕产妇等群体的就医需求。白沙街道也各尽其能,加快情况排摸,主动对接安抚,并根据每名孕妇不同情况做好预案,尽快转运确保安全。

“我们提前把科室住院部布置为隔离病房。”该院妇产科主任栾峰介绍,该院配备了9名医护人员全程跟进。

7月11日,在各方全程助力下,2名孕妇顺利走上针对孕产妇的应急机制和绿色通道。到院时,科室副主任医师刘偲说:“你们放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


在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杨女士的孩子出生了


一套应急方案、一句承诺,让刘女士和杨女士吃下“定心丸”,也抚平了多日来的焦虑。待产期间,她们仔细留意着医护人员,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之下,哪怕是些简单的动作,都会让人汗流浃背,闷热难忍。尤其生产时,刘女士感觉特别冷,他们就关闭空调,高温下眼罩模糊了,衣衫也湿透了。

穿着防护服的刘偲,也是2个孩子的妈妈,其中小的只有3岁。隔离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至少一周不能回家。她说:“也会想孩子,但群众需要我,我就马上来!”刘偲和团队舍小家为大家,常忙到忘记吃饭,停下来才感到又饿又渴。

“完全VIP待遇!”杨女士说,医护人员都很耐心,不管是需要喝水还是感到疼痛,只要按铃,就会进来帮忙。宝宝有时哇哇大哭,有时要换尿布,难免手忙脚乱。护士穿着防护服,耐心地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杨女士和刘茜说,“尽管看不见他们的面容,但专业又温柔的身影永不会忘。”

因为期盼疫情早点过去,其中一名宝宝被叫成“小晴晴”,寓意“雨过天晴”。刘女士和杨女士说,“等孩子长大了,我们一定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她听”。

相关附件:
./t567153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