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推动“人才倍增”工程落地落实

     时间: 2022-09-27 21:00:00               文档来源:江门日报

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 

这是波澜壮阔的征途,这是万马奔腾的时代。 

十年来,江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人才工作部署和新时代人才强省“五大工程”,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努力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不断开创新时代侨都人才工作新局面。 

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当前,江门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全市人才总量90.54万人,其中技能人才53.1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2.91万人、高层次人才9332人。 

如今,江门已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广大人才也以昂扬的姿态和卓有成效的业绩,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绚丽篇章。


江门区位优势明显,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是人才投资创业的热土。李振江 摄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

大力实施“人才倍增”工程

治国安邦,人才为本。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明新形势下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年前,吴恩来从江门市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十年来,吴恩来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爱护下,从教书育人的教师进一步成长为技能大师,成为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于一身的优秀人才。“学习技能,可以改变人生。”他感慨道,“学院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江门能让人才施展才华,贡献才干。”

过去十年,江门制定实施人才强市“十四条”、人才强市“新四十条”、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十条,搭建起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围绕加快推进工业立市、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小切口”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八大计划”、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若干措施、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十八条”等政策,让人才在江门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用“八个坚持”精辟概括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其中,“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居于首位。

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

江门设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28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人才工作推进会,制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建立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将人才工作分别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考核体系以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集聚起推动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持续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积极推荐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实施镇(街)“人才强基工程”,推动党管人才工作向纵深推进。

新理念引领新实践——

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江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最有力举措,也是江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担当和作为。

紧接着,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又提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把江门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江门高质量谋划“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才工作最新要求和江门发展实际,编制印发《江门市“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清单》,重点建设十三支人才队伍,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江门当下正大力实施“人才倍增”工程,人才强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念好人才“三字经”,在“引留用”上做足文章。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方式方法。其中,我市在全省首开先河,大力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百名博士引进工程”。

“江门对人才的尊重和礼遇,坚定了我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的决心”,2018年4月,范孟娟作为我市首批“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来到了美丽的侨都江门。如今,她的事业和家庭生活都进入了全新阶段,“我将继续在江门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一起向未来!”

江门正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方面,江门制定《江门市发挥“院士之乡”优势做好院士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建立江门籍院士数据库和图谱,打造院士创新创业平台、院士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实施“侨都英才”计划、科技人才“提质”计划,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定实施“揭榜挂帅”和“赛马”制技术攻关项目工作方案,首批16个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张榜。

过去十年,江门以科研项目攻关为抓手集聚科技人才,累计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近5000个,集聚近4万人次科技人才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吸引集聚人才载体平台的建设上,江门也加快了步伐,下足了功夫。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正在安装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结构——直径35.4米、壁厚120毫米、重600多吨的有机玻璃球。


2013年,中国科学院以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与广东省共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从选址至今已近十年,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配合下,项目最为艰难的土建工程已完成。接下来将继续做好项目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积极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成运行,全力推进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努力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


江门双碳实验室引进了一批“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近日,江门市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联手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迎来了首批博士后。自揭牌成立以来,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步伐加快,在硬件建设、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公寓步行5分钟就到办公室,一日三餐下楼就能解决,每月还有生活补贴,这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在江门双碳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常皓亮说。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引进了一批“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首批8名学术带头人、50多名博士博士后青年骨干科研人员已进驻该实验室工作。

不仅如此,江门市引进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支持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加快建设,成功研发出网格员单兵智能装备“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V2.0”,加快推进“疫情防控电子哨兵”研发及产业化,组织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通过答辩评审,将获得资助资金约1600万元;投入30亿元支持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引进4个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发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率先试点并建成全国首个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在各县(市、区)全覆盖建设7个示范中心分中心,建成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135家……人才“强磁场”不断激活发展新动力。

同时,江门扎实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近3年共为社会培养输送6.13万名技能人才,对技能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企业要与时俱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和技能人才。”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广源深有感触。十年来,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先后成立了江门雅图仕职业技术学校、暨南大学教育学院江门分院,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印刷企业。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努力吸引集聚青年人才方面,江门也拿出满满诚意,热忱欢迎五邑学子学成归来,开展邑青人才汇聚行动,通过建立邑青人才数据库、设立江门外出青年发展促进联盟、搭建邑青人才创新创业对接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青年人才活动、强化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立体推进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等举措,吸引一大批五邑籍在外优秀青年人才、华侨华人青年人才、港澳台青年人才回乡发展。

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人才链、创业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日臻完善……江门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三位香港青年被江门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所吸引,大学毕业后来到江门创业,在鱼菜共生领域持续深挖、创新。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江门为港澳青年提供的创业、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希望更多港澳青年能够来到这里开创自己的事业。”6年前,香港青年罗伟特与伙伴梁立锋、谭慧敏组建的青年创业团队,通过技术攻坚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建成的蔬菜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像他们这样的成功故事,在侨乡大地上屡见不鲜。江门素有“中国侨都”之美誉,逾530万名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江门共有华侨华人及港澳台人才超1.38万人,比“十三五”期末增长22.12%。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蓬江区广东四方威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当下,江门正实施华侨华人人才“汇聚”计划,开展“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侨创圆梦”行动,全省首创“侨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专项补贴”。落实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资助和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对接港澳“科技合作”行动,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对接。

回望过去十年,江门大力建设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打造珠西创谷等基地,不断完善南粤侨创基地、中国侨都—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等侨创阵地建设,引导华侨华人将高端创新要素向江门集聚。RCEP启航合作发展系列活动、“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一个个大型活动在江门逐一“亮相”。

此外,江门还在香港、澳门建立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在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27个境外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累计建成“联络五邑”海(境)外服务工作站9家,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多优质便捷服务,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去年11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印发《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围绕投资便利化、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市场活力三个方面提出15项改革举措和首批8项省级协调支持事项,为便利华侨华人在全省投资兴业作出示范。

新西兰商学院院长黄伟雄认为,《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先行先试,搭建起与华侨华人的贸易沟通桥梁,是开拓性的尝试,能吸引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创业,为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重新构建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发展格局和定位。

发挥侨智人才资源优势,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江门将引进、集聚更多人才资源,以中国侨都之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营造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制度环境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打造良好人才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是聚才留人的关键。

江门以整座城市的诚意善待人才,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营造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制度环境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去年5月20日,江门市推出“人才节”品牌。2022年,首届“侨都国际人才节”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中,将以产才融合为引领、以交流合作为纽带、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紧密结合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等,全力打造一届规格高、覆盖广、影响大的人才盛会。

回望过去十年,全国各地除了频频出台招才引才政策,还持续配套完善人才服务,江门也“不甘示弱”,着力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江门建设人才住房1000多套,图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人才大厦内景。


“我们除了持续加大人才创新创业补贴扶持力度外,还重点做好人才服务,坚持主动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用感情留人。”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江门依托“侨都人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跨区入学转学、家属就业、便捷医疗、体育健身、交友联谊、机动车登记等便利服务。同时,切实做好人才安居保障,实现配建住宅优先用于人才安居,建设人才住房1000多套。

为提高人才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去年11月16日,江门市政府与深圳人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于同年12月24日共同组建江门人才发展集团。当前,江门正加强与深圳人才集团的全方位合作,携手一同做大做强江门人才发展集团,打造全市人才工作整体解决方案“总服务商”,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在提升服务效率方面,江门开发了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建设人才数据库,47项补贴事项实现“一网办”服务,办理时间压缩60%以上,构建“互联网+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零跑动”,并最大限度把办结时限压缩至当日受理当日办结。


江门在工业园区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延伸人才服务触角。


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建设了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创新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引入社工机构,选配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人才管家”;建立“政府+企业”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一对一精准结对100多家“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江门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正在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才谈发展

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贤文:"江门人才政策一直在求新求变。"

12年前,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贤文刚从茂名石化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当时,我比较看好广东的经济形势、营商环境,正好江门有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就来到了江门。”他回忆说。

10年前,聚芳醚砜市场供应严重短缺,国内缺少产业化平台,王贤文因此萌生了将聚芳醚砜产业化的想法,同年创立了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10年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江门的人才政策一直在求新求变,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在他看来,这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作为国家、省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多年来,王贤文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先进特种高分子材料聚芳醚砜(PPSU、PES、PSU)产业化技术,攻克制约我国聚芳醚砜产业化应用的核心技术,取得29项发明专利,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工艺最先进的、可年产万吨聚芳醚砜树脂系列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线。

当前,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建立了由5位博士、9名硕士、50余名本科学历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涉及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提纯、化学工程与工艺、复合材料改性、注塑成型等多个技术领域,覆盖了特种工程塑料技术和产品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家重视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新材料科技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王贤文表示,未来,他会继续做好企业经营,打造优质的企业研发平台,同时围绕公司研发需要,不断引进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等领域的博士博士后,助力江门“人才倍增”工程高质量开展。


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吴芳:“江门建设‘人才强市’从未止步。”

“我看重江门开放包容的氛围,认为江门事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吴芳与江门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年,吴芳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江门,成为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一名副教授,担任硕士生导师。她与江门的故事也就此拉开序幕。

2004年,吴芳进入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06年顺利出站。随后她返回江门,出任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研究院院长。2021年8月6日,在吴芳等骨干力量的助力下,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江门“第一股”。

回望在江门多年的奋斗历程,吴芳认为,江门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坚持党管人才到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从实施人才工程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干事创业平台建设,从强化服务保障到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和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建设“人才强市”从未止步。

“能不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发展环境、政策制度很关键。”吴芳说,江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结合“六大工程”,研究出台“十条措施”助力人才倍增,让大家看到江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促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集聚江门。

作为江门引育成长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担任江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吴芳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将继续做好“重视人才、尊崇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为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让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壮大。


海鸿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庆宁:“江门激励科研工作者专注研发。”

回来江门工作已20多年,我见证了这个别具侨乡特色的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海鸿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庆宁说。2000年,梁庆宁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平工作。多年来,他深深感受到江门对人才的重视,比如实施产业人才“锻造”计划,锻造了一批产业工程师和“侨都工匠”。“鼓励企业创新的氛围让整座城市活力满满,作为一名江门人我很自豪!”他说。

梁庆宁长期从事变压器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原创立体卷铁心技术获得国内外200多项专利(含53项发明专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好人”“江门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今年当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梁庆宁创新工作室”入选粤港澳大湾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联盟。

作为江门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的负责人,梁庆宁认为,他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党委政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我和团队深刻地感受到江门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这激励我们摒弃杂念,专注技术研发工作,扛起开拓创新、实业报国的大旗”。

“十四五”时期是江门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黄金期。梁庆宁认为,江门的人才政策具有人性化、特色化、精细化的特点,注重激励科研工作者专注研发,这对于江门人才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江门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支持,今年我们技术团队多名成员取得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称号。”他笑着说,未来,将更加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挖掘培育技术人才,为国家、行业、公司培育更多的人才。


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主任、首席技师冯新源:“江门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印刷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在一张雪白的纸上创造出多彩世界,令我很有满足感。”20年前,冯新源成为一名印刷学徒,坚持“越是难印的印件越想挑战”,最终成长为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主任、首席技师,获得了“广东省岗位技术能手标兵”“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于今年当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在冯新源看来,过去十年,江门对注重研发创新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企业也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创造了大批高技术就业岗位。同时,江门更是通过人才待遇、发展平台、生活配套、福利补贴、安居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优惠,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力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冯新源说,江门正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这让他备受鼓舞。目前,他正在暨南大学深造,了解、学习国内外印刷行业、印刷设备制造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新技术,从中提升自己。“我将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模范带头作用,在技术研究方面敢为人先,争取在技术上、人才培育上取得新突破,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新担当,干出新气象!”


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李鹏飞:“希望从人才工作的受益者变为推动者。

李鹏飞2018年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骨伤专业,2017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2018年,他来江门工作,是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首批引进对象。

江门真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平台,政策落实到位,服务贴心细致。”回忆在江门四年多的时光,李鹏飞用“包容”和“感恩”两个词概括他的心情。

“来到江门后,江门各级领导、各位同事都对引进的人才很包容、很支持,而我所工作过的单位,无论是在市卫生健康局还是市中心医院,氛围都特别好。”李鹏飞说,江门市还统筹协调了所在单位的领导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传帮带”,做好他们工作上的“引路人”,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在李鹏飞看来,近年来,江门的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质量不断提高,“引、育、用、留”的机制不断完善,江门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不少人才被安排到工作专班、基层一线、重大平台等重要岗位历练,在岗位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创造出不少业绩,形成了江门人才“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良好导向。

“人才倍增”工程是市委的重要部署,李鹏飞十分期待这一工程能结出丰硕成果。他说:“我希望从人才工作的受益者变为推动者,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人才的医疗服务,在江门卫生健康系统率先设立医院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詹坤:“江门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

“江门是著名的华侨之乡、院士之乡,也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海滨城市,内生动力十足、后发优势日趋明显,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回想在江门工作、生活的点滴,詹坤表示,江门对人才十分重视、诚意十足,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干事创业的沃土。

詹坤是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第二批引进对象。2019年年底,他怀着饱满的热情来到江门,将自己在创新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所学都用于人才工作。

今年是詹坤来江门工作的第3个年头,作为新江门人,他已经在江门成家立业。他说,江门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多渠道协助解决随迁家属就业问题,解决了他在江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同时,新的医疗机构、学校正在不断建设,这也给人才的后代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及教育环境。

在詹坤看来,近年来江门对人才越来越重视,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将“人才倍增”工程纳入市委“六大工程”高位推进,人才队伍规模迅速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江门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支持各类人才发展;新建设了江门双碳实验室等一批重点载体平台,集聚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更加紧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江门。

作为一名人才工作者,詹坤表示,希望江门能够持续加大对各领域人才发展的支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人才朋友圈、校友圈、生活圈的作用,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拓宽人才培养引进渠道;持续提升住房安居、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才归属感,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

相关附件:
./t694762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