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首页版块 > 要闻速递

江门“海上制造”加快“出海”

     时间: 2022-10-11 09:00:00               文档来源:江门日报

在新会银洲湖区域,一艘艘建造中的船舶、海工装备摆开“巨阵”,整齐排列在岸线上,蔚为壮观。作为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核心区,这里正见证着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的诞生,也是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占有率全球第一的“南洋型”船诞生地。

今年以来,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数据显示,1—8月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76.8%,增速位居我市15条重点产业链之首。江门“海上制造”增速为何如此迅猛?接下来又将如何加速“出海”?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部分龙头企业发现,在国际环境复杂和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把好发展“航舵”,抢抓机遇加速“航行”。


“南洋型”船性能优异,成为国际标准船型之一。


“南洋型”船成“香饽饽”

在位于新会区古井镇的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船舶”)的码头,数艘可以装载4万吨货物的“南洋型”船停靠于此。岸上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抓紧进行焊接、装配、打磨等作业。

“今年1—8月,我们的产值同比增长229%,目前在手的订单已持续到了2025年。”南洋船舶财务总监朱继雷介绍,近两年随着船舶市场逐步回暖,全球新造船成交金额增幅较大,南洋船舶紧跟市场变化,抢抓这次造船市场的大周期。

南洋船舶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可建造10万吨以内船舶,年生产能力100万载重吨(含集团所属南洋重工),以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为主,因其建造船型性能优异,成为国际标准船型之一,被国际市场称为“南洋型”船。

“2006年开始,我们就不断在结构改良、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让船身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装载量逐渐增加,并且更加环保,以顺应市场需求。”朱继雷说。经过10多年的坚持和积累,南洋船舶现有授权专利288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58项。凭借技术优势,南洋船舶在这次回暖的大市场中抓住了机遇。

目前,南洋船舶在智能车间及智能设备的投入上加大了力度,通过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朱继雷告诉记者,今年南洋船舶交船数量预计可达8艘,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我们有信心后年实现交船数量16艘,产值突破33亿元。”


海工重器江门“智”造

今年9月,银洲湖上,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通公司”)承建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45000DWT半潜驳船主船体,顺利完成了四个总段的水上合拢工作,标志着该海工重器进入收尾阶段。

“全船长164米、宽65米,总高度超31米,甲板面积达1.06万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能够建造这样一艘巨轮,是一种荣耀,也是我们制造实力的展现。”航通公司制造中心经理王超介绍,该船建成后,不仅能满足在全球各大洋进行调遣运输的需求,更能到达大型驳船不能深入的港口和河口施工工地进行作业,大幅提高浅海地区大型项目的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建造这样的海工重器,是航通公司近年来加快“智”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航通公司成立于1993年,至今已承建生产了国内首套潜水无人切割机、首艘遥控抛石船、海上移动打桩平台、深中通道8万吨智能台车和智能混凝土浇筑系统等一系列海工重器。

“今年前8个月公司产值达10.6亿元,同比增长58%。在建项目平稳有序推动,新签项目前期工作也陆续落地,新造船舶订单稳定增长。”王超说。

近年来,航通公司成立了船舶制造、装备智造、钢结构、机电工程与BIM等五大创新工作室和智慧机电装备工程中心,着力提升在研发、设计、制造、加工、安装、运维等船舶与装备、钢结构工程、机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为抢抓发展机遇,航通公司还在古井厂区投资配置了绿色装配式钢结构自动化生产线,大大提升重型钢结构工程制作施工能力,并自主研发了“智慧工厂”管理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生产现场、应急管理及对各项目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化的遥距管理。

“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向打造‘装备研发制造+钢结构机电工程业务’的科工企业目标迈进。”谈及未来,王超充满信心。


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

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江门造船厂为代表,到如今形成以新会银洲湖区域为核心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对于江门这座海洋大市来说,接下来又将如何加速“出海”?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目前江门拥有规上船舶企业15家,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领域,龙头企业包括南洋船舶、航通公司、海星游艇等,2021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

去年5月,我市正式实施“链长制”,针对重点产业链相继成立了工作专班。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方面,制订印发了《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方案》及工作清单,提出到2025年全市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50亿元的工作目标。

今年4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专题调研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发挥海洋大市的优势,做大做强链主企业,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使之成为江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有力支撑。

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利用海岸线长、靠近南海的独特优势,加强岸线资源的收储和整合,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立足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快打造成为华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按照‘产业集聚、上下游延伸’原则,我们将聚焦无人船、资源调查勘察设备、海上生产平台、海洋工程作业船及辅助船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一对一’招商,争取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招引项目上取得突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论是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占有率全球第一的“南洋型”船,还是近年来在海工重器上频现身影的航通公司,不难看出,技术创新是推动“江门制造”加速“出海”的重中之重。记者从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工作专班了解到,依托南洋船舶、航通公司同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双中心”优势,我市还鼓励企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攻关,争取“首台套”装备取得新突破。

相关附件:
./t698140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