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7日下午,一支约300人的日军殿后部队沿着恩阳公路行至恩平大槐顶时,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代司令员谢立全一声令下,隐蔽在路边山地丛林里的第一团战士扣动扳机,“噼里啪啦”枪弹声大作,伏击圈中的日军乱作一团。这一仗,以我方牺牲1人伤7人的代价,当场击毙日军30余人,缴获枪械弹药一批。这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粤中地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的经典战例之一。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是我军历史上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这支部队于1945年1月在鹤山宅梧成立,1945年10月驻扎恩平朗底,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抗战胜利七十余年后,南都记者来到鹤山宅梧和恩平朗底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寻访那段硝烟弥漫岁月的痕迹,听当地的老人讲述抗战的故事,从专家学者整理的史料中还原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
时过境迁,革命老区当年的崇山峻岭是战斗的好地方,如今绿水青山焕发新颜,红色遗址吸引大批参观者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助推器,直接带动当地群众从事生态农业种植致富。
革命故事
两地旧址见证一段光辉历程
从鹤山宅梧到恩平朗底,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不到60公里。两地山林、水资源丰富,历来有“粮仓”之称。9月22、23日,南都记者驱车先后探访设在两地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在鹤山市宅梧镇靖村东北角的余氏大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两行大字清晰地刻在墙上,它见证了广东人民无畏无惧的地方抗日武装斗争历史。1945年1月20日,挺进粤中的中区纵队一部分与粤中区的抗日人民武装相结合,在这里组建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史料记载,靖村余氏宗祠首建于明万历年间,改建于清康熙年间,面积约700平方米,1969年原址被毁仅保存后楼,即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办公的地方。2008年,当地政府重建了余氏宗祠。
重建的余氏宗祠如今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旧址展览馆。走入宗祠,如同走进那段抗战岁月,里面陈列了历史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电子屏幕上播放抗日老英雄们回忆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斗故事。当地一些老村民见到参观的人们就会主动介绍起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宅梧的故事。
朗底原为恩平市一个镇,2001年撤销并入大田镇。励英学校就在朗底墟上,白灰墙上镶嵌着红木窗户,显得古朴,门口上方从右至左四个黑色大字“勵英學校”苍劲有力。
励英学校由朗底瓦厂村梁宏宽、教子山村梁殿森、长岭村吴煜岩(清代秀才)等知名人士牵头,于1929年建成,为水泥砖瓦木结构。学校建筑占地面积249.73平方米,高5.4米。整座建筑物分前后部分,左右原为课室。2017年,大田镇委镇政府筹集资金120多万元,对励英学校进行维修并重新布展,同年6月26日举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揭牌仪式。
走入励英学校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绽放着光芒的壁画,战场上炮火连天,战士们浴血奋战。展馆内既有图文资料、地形沙盘等介绍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开展抗战的光辉历程,也有简陋的桌椅、古老的汽灯、古朴的八角碗,还原了司令部会议室,墙上还挂着一幅地图,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烽烟弥漫的战斗岁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指战员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敌情、制定作战计划。
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部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因大革命失败而遭到严重破坏、基本停止活动的粤中、五邑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迅速恢复重建,并先后于1938年8月在开平塘口成立了中共四邑工委,10月下旬在开平赤坎成立了中共西南特委(1939年1月改称为中共中区特委),加强对粤中区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推动全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抗战期间,国民党当局掀起反共逆流,粤中抗日斗争出现严峻局面。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大鹏半岛的土洋村举行联席会议(即土洋会议),要求加快粤中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进而向西江、粤桂边及向南路茂名、湛江一带前进。
土洋会议后,广东省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44年10月20日,按照土洋会议部署,由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抽调主力组建的中区纵队500多人,在林锵云、罗范群、谢斌、谢立全、刘田夫等率领下,从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挺进粤中四邑地区。于1944年11月上旬抵达鹤山宅梧,以皂幕山区为中心,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建立活动基地。
1944年11月11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珠江地区,成立“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另成立军分委,用人民解放军名义,树独立旗帜。同年12月,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和梁鸿钧抵达皂幕山区,在鹤山宅梧远香茶楼召开有中区纵队以及珠江、粤中、西江三地区党组织领导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决定:将中区纵队建制撤销,原纵队领导和机关,一部分(包括林锵云、谢斌等)返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组建珠江纵队;一部分(包括罗范群、谢立全、刘田夫等)继续留在粤中,将中区纵队与当地的抗日人民武装相结合,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这一时期,粤中地区已建立起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共三支地方武装。中区纵队与三支地方武装结合并改编,于1945年1月20日,在驻地鹤山宅梧余氏宗祠,向社会各阶层发出《通电》,宣布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正式成立,梁鸿钧为司令员,罗范群为政治委员,谢立全为参谋长,刘田夫为政治部主任。据目前的史料显示,这是我军历史上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发展至最多时有7个团的建制,共约1400余人,先后对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成为粤中区抗战的一面旗帜,有力配合了全省的抗日斗争,为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鹤山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负责人士何翔曾撰文:“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还创办了部队机关报《人民报》,用蜡纸刻版油印,每期约1000份,刊载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对敌斗争胜利消息等,通过各地交通站人员辗转送到部队指战员手中,对鼓舞战斗士气起到很好作用。”
开辟敌后根据地坚持抗战打击日军
今年76岁的吴雁池是恩平市大田镇朗底长岭村人,1963年入伍,1965年入党,1968年转业到西坑水库工作,2001年退休后返回朗底,现在是励英学校管理员,平时给游客讲抗战故事。
吴雁池与励英学校渊源颇深,小时候在励英学校读书,后因贫穷及战争等各种原因辍学。吴雁池回忆,在他还只有六七岁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一支部队在岭村驻扎,战士们农忙时节帮助老百姓收割农作物,期间敌人突然从镬盖山下发起冲锋,我解放军部队马上在山上打出战斗旗号,“我们小孩子看到也知道战斗要开始了。”吴雁池所描述的战斗场景,就是诞生了“镬盖山六壮士”的一场惨烈战斗。
吴雁池退休后在励英学校遇到过多位老战士及战士后人,从他们口中听说了更多当年的战斗故事。“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朗底的英雄故事。”如今,给参观者讲故事已经成为吴雁池生活的一部分。
恩平大槐顶伏击战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以来,对日军作战规模最大一次战斗。
1945年7月中旬,粤中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接到中共广东南路特委送来的情报:从雷州半岛撤退的日军主力部队3000余人,正沿广湛公路,向阳江、恩平方向行进,企图打通广湛公路开往广州。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即率一团、六团部队,从恩、阳边境山区,星夜兼程,开赴到广湛公路沿线,谢立全亲自带人到前沿察看地形,选择伏击阵地和出击路线,决定在恩平那吉的大槐顶附近进行伏击。7月16日,我军在大槐顶路段一侧的山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做好伏击准备。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我军决定伏击日军的殿后部队。17日中午,日军部队开过大槐顶,直至傍晚时分,军殿后部队约二、三百人,开始经过大槐顶。此时,我军一声令下,阵地上各种武器同时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殿后部队遭到突袭,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乱作一团,战斗持续约40分钟,当前面的敌人回头增援时,我军已迅速撤出战斗,安全转移。此役,我军取得取得了毙敌三四十人,伤敌一批的重大胜利。
这次战斗后不到一个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1945年8月20日,根据广东区党委指示,湛江一带的南路区与粤中区抽调兵力“会合北上”,以接应抵达粤北的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
1945年9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北上途中,得悉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因形势变化已奉命北返,便根据上级指示,于10月上旬返回恩平朗底一带驻训,司令部驻扎在励英学校。
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等有关协议,1946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粤中党组织,抽调105名领导、干部,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部队其余人员大部分安排复员,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在粤中各地坚持分散隐蔽斗争。他们经受了极其艰难的考验,保存了粤中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种,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粤中全区。
红色传承
几代党史工作者收集整理珍贵史料
黎秀敏现任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参与了广东省、江门市两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余氏宗祠的建设,并带领党史业务骨干完成了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励英学校的重新布展工作。
回忆起两个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的建设,黎秀敏表示,这应归功于几代党史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将众多史实资料真实、准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黎秀敏说,上世纪80年代初,党史前辈们需要拿着当时仅有的大型录音机,走街过巷、走到乡间地头,采访当年的老战士,寻找一次次战斗的见证者。
作为党史部门的本职工作,黎秀敏和同事们在接到对励英学校进行升级改造的任务后,便开始着手编写布展方案。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因受当年工作条件的限制,征集到的一些史料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一些战斗遗址、历史人物照片也不齐全。为了能更准确还原当年的烽火岁月,她们走访上级及周边市县党史部门、采访知情人收集更多的史料,并进行反复推敲、考证,还进入深山,拍摄重要遗址的图片,历时半年之久完成了励英学校的改造工作。
正是几代党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今人得以了解到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较为详实完整的历史。
吸引大批党员干部和游客参观
19岁的吴小燕是恩平市大田镇人,今年刚从恩平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目前在大田镇政府工作。吴小燕在学校读的是旅游专业,从2017年7月开始,她在镇政府实习,主要工作是在励英学校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展馆担任解说员。
由于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励英学校在1984年7月被恩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被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吴小燕拿出一本厚厚的参观签名簿,从去年7月至今,她已经给党员干部和游客讲解100多次。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印了一份精美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宣传手册》,大约一万多字。吴小燕熟读一个星期后开始给党员干部和游客讲解,半个月后经将资料熟记于心。
吴小燕坦承,之前并不了解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历史,自从担任解说员后,她不仅熟悉解说资料,还经常为了回答参观者的问题而查找更多资料。“每年七一、八一期间,来这里参观的人最多。”吴小燕说,今年7月6日上午,她就讲解了6次。
鹤山宅梧余氏宗祠因为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成立旧址,1995年,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
如今,恩平大田励英学校、鹤山宅梧余氏大宗祠这两处红色革命遗址正吸引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和游客参观。南都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遇到许多来自香港的游客,他们对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历史颇有兴趣,参观完展馆后又听解说员和老村民讲述故事。
老区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鹤山市宅梧镇、恩平市大田镇,山水资源丰富,曾经是当地的“粮仓”,如今,随着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兴起,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成立旧址和驻地旧址这样的红色革命遗址吸引大量参观者,无疑成为了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助推器。
大田镇位于“中国温泉之乡”恩平市西部,锦江河上游,毗邻河排国家森林公园及珠江三角洲唯一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七星坑原始森林。目前,我国唯一以地热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恩平市那吉镇、大田镇、良西镇,面积约80平方公里,大田镇处于核心区。
黎悦新是恩平市大田镇上南村委会横珍村的村干部,这些年大田镇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也触动了他。2015年,黎悦新和家人联系恩平市供销社,提出经营无公害农业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租赁、置换其他农户的田地,与自家原有田地连成一片,建起了一百多亩的农业种植示范基地。
南都记者见到,基地里种植簕菜、水稻、玉米及各种蔬菜。其中簕菜是恩平特色农产品。黎悦新说,基地内种植了10亩簕菜,年产约200担,按照市价7-8元/斤计算,能卖出10多万元,扣除人工成本,每年还能盈余8万多元。
近年来,大田镇成功创建了“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省森林小镇”,又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种植,又借助举办温泉节、菜心节、烧饼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力,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来自江门市区、广州等周边城市的酒楼前来收购簕菜,这无疑增添了黎悦新及其他农户的种植热情和收入。
宅梧镇位于鹤山西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获评为“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镇”,又是珠三角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旅游收入2800多万元。2018年9月26日,广东省林业厅发布公告“2018年广东省森林小镇认定名单公示”,该镇成为江门5个入选镇之一。目前,宅梧镇力促乡村旅游加快破局,积极对接大湾区旅游市场,推广应用“互联网+旅游”,直接带动了村民发展旅游的热情。
宅梧镇荷村位于宅梧镇东北部的龙潭山下,四周水田环绕,状似荷花,故而称“荷村”。今年,荷村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村民砍掉自家的桉树,种上荔枝、黄皮及龙眼等果树。
“以前,我们砍了荔枝树种桉树,是因为荔枝不好卖,现在不一样了。”荷村村民罗健荣表示,得益于鹤山大力发展乡村游,来村里买荔枝、逛果园的游客越来越多,“就拿今年端午节假期来说,每天要接待一百多人,游客们来果园玩,走的时候还要买几箱荔枝,所以现在完全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将来,我会继续种果树”。
“镇里的旅游越来越兴旺,为村子带来人气,村民们都看到新的机遇。”宅梧镇旅游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宅梧镇围绕鹤山市打造珠三角乡村生态旅游中心的目标,立足生态功能定位,充分整合山水生态、生态农业、红色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狠抓项目建设,强化宣传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荷村成为受益乡村旅游发展较大的村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