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人民日报广东频道客户端聚焦开平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刊载《村民回归侨心回归——开平市以党建引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以下为原文转载。
“网红厕所,不仅仅是厕所,更承载着一种乡愁。”凭借开放式的人文设计理念,广东开平塘口镇旅游厕所跻身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开平,类似的“网红”点不在少数。利用自身碉楼侨乡文化优势,开平以党建为引领,以点带面,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党员先行,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总有党员在身边’体现的是开平华侨的爱国爱乡,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开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文锋说。
在基层实践中,开平推动形成了“总有党员在身边”特色党建品牌,引导广大党员担当各项事业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解决基层党建弱化虚化边缘化和脱离群众的问题。
开平市龙胜镇桥新村,是“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的发源地。数十年如一日,桥新村的村民党员主动带头筹集资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党组织引领村民小组、党员带动群众、干群团结谋发展”,桥新村不改初心,成为全市基层党建标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之一。
在“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的引领之下,开平市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市创文和阻击疫情等各领域大显身手。其中,开平全市56名抗疫先进典型被各级媒体广泛报道。
今年5月下旬,开平召开创建基层党建示范市工作推进会,高规格部署推进创建基层党建示范市工作。接下来,开平将继续深化各领域“总有党员在身边”品牌实践,提升基层党建“一镇一品”项目质量,打造具有开平特色的党员教育“精品路线”。
文化开路,产业发展“三结合”
“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我们突出的是特色侨乡文化,以达成两个回归——村民回归、侨心回归。”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说。
开平拥有广东省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也是著名的侨乡,这为其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江门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镇(街)之一,开平市塘口镇通过全域旅游、生态环保、美丽乡村“三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打造江门市侨乡文化游径。
“小钱办大事”,塘口镇仅做了4000多万的环境整治项目,但通过清拆、土地的整理,闲置资源(物业)的统筹和盘活,引进的项目总投资额已超过35个亿,创造了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
目前,塘口镇成功改造完成塘口青年文创小镇、青创基地、自助图书馆、旧礼堂咖啡馆、旅游厕所等,设计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其中,塘口祖宅村旅游厕所不仅是“网红”厕所,还荣获2020年度世界景观建筑奖(WLA)最佳小建筑。
柔性引才,鼓励创新创业
谋划人才工作,开平各镇(街)重点打造“镇级特色人才培育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019年,开平吸引逾4000人参加“赤坎大讲堂”,协助10名文旅人才成功申请评定“江门市高层次人才”。
而今年5月,开平市(赤坎)人才驿站在赤坎镇侨小馆揭牌。这是开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又一重要成果。以人才驿站作为示范点,依托赤坎古镇项目及赤坎、塘口、百合等旅游镇的资源优势,探索打造灵活的“柔性引才”公共服务平台。
开平浓厚的侨乡文化,也吸引了一批港澳青年来此下乡创业。在开平市苍城镇的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就有三位香港“90后”青年,自主研发“鱼菜共生”创新创业项目。
据介绍,为了扶持该项目,基地不仅免费提供400平方米大棚,还申请了5万元“市长机动资金”。正是这样一份诚意,打动了三位香港青年。
“他们都不是学农的,但是比农民还要不怕脏不怕累。”扎根农村的过程十分艰苦,但结果可喜。除了获得七项专利发明之外,“鱼菜共生”项目还于2019年获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0年,该创业团队被授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力争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探索具有侨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开平实施乡村振兴一以贯之的目标。结合现有资源和禀赋,开平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汇聚多方合力,朝着目标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