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榕树下的讲堂”和镇街党校,新会搭建起党建新平台
一棵大榕树、一个简单的讲堂,“名嘴”和“身边人”轮流授课,党的好声音随之传到了基层……新会区司前镇创新推出的“榕树下的讲堂”,把田间、地头、榕树下这些乡村百姓日常活动的场所打造成“流动党校”,成功打通了农村党员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党员教育,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新会区全力打造了以镇街党校为“主引擎”、以村级党校和现场教学点为“支撑点”、以精品教育线路为“经络线”、依托信息化技术扩大“辐射面”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网络。
“榕树下的大讲堂”正是新会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网络中的点。通过“点线面”相结合,新会逐步实现全区1.6万多名农村党员教育全覆盖、见实效。
开展“实战式课堂”等教学活动,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建强镇街党校
打造农村党员教育“主引擎”
在“初心大讲堂”里,旧式的木桌木椅静静地散发着历史的气息;现代化多媒体会议室里,先进的投影设备展现了党校的活力……这是新会区双水镇委党校的剪影。
镇街党校是新会区构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网络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新会区认真按照“六有”标准建强镇街党校阵地,奠定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的基础。有着60多年历史的双水镇委党校正是新会区重点打造的镇街党校品牌。
双水镇委党校成立于1959年,61年不曾间断的办学经历,让其成为江门市党建工作一张靓丽的名片,被誉为“广东镇街党校的一面旗帜”。
2018年以来,新会区、双水镇两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双水镇委党校升级改造,成功将其打造成为江门地区乃至全国开展党员轮训、专题学习、拓展训练等综合式教学的“网红打卡地”,让其成为辐射广东、影响华南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其办学经验被《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媒体大篇幅报道。
与此同时,新会区以双水镇委党校为“样板”,辐射带动全区11个镇(街)党校建设,成功打造了11个区委党校教学点、14个镇级党校分教点和4个村级党校,形成纵横互通、上下联动、共建共推的党校体系。
这个过程中,新会区建立起区、镇两级师资库,选聘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作为区级党校师资。同时,将镇先进典型人物、致富能手、专业技师和“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镇级党校师资库,不断充实镇委党校的师资力量,并创新开展“实战式课堂”“送学上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2019年以来,各镇街党校分层分类培训村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党务工作者等农村党员2万多人次。镇委党校成为新会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主引擎”。
打造“10分钟学习圈”
筑牢农村党员教育“支撑点”
“镇街党校是农村党员‘主引擎’,村级党校是农村党员教育的‘支撑点’。”新会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会区1.6万多名农村党员中老党员超5000名,村级党校可以让农村党员实现“就近学”。
新会区司前镇中和村党校是新会区打造的首个村级党校,这间由钟奇私塾升级改造的党校面积虽然不大,但设施设备齐全,同时还结合大部分基层党员白天忙于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建立“党员夜校”办学模式。
筑牢农村党员教育“支撑点”,一所村级党校远远不够。近年来,新会区聚力打造“10分钟党员学习圈”,除司前镇中和村外,还在沙堆镇梅阁村、崖门镇坑口村、睦洲镇南安村各自打造了一个村级党校示范样本。与此同时,新会区以这些“样本”带动全区233个村(社区)结合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成功将党员活动室打造成一个个“微型”党校。
不仅如此,为让农村党员教育更加亲切直观,新会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元素,整合全区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在“红色村”以及历史资源丰富的村设立现场教学点,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对农村党员开展现场教学。目前,新会全区已建成现场教学点53个,部分现场教学点年平均学习参观人数超5000人次。
如今,遍布新会区233个村(社区)的村级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农村党员的“加油站”。司前镇党员黄宝玲介绍,自从村里有了党校后,她经常跟朋友到党校“充电”,感觉非常充实。
规划特色教学路线
贯通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经络线”
新会区打造村级党校及农村党员现场教学点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镇、村党校和各现场教学点连点成线,规划了一系列农村党员特色教学路线。这些教学路线成为贯通农村党员教育的“经络线”。
“总理足迹”“启超文化”和“陈皮产业”正是新会区统筹全区教学资源精心设置的三大特色专题课。此外,该区还开设了党性教育、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两新”党建、招商引资六大核心培训专题,并围绕专题课程重点打造一批精品教育线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会区还鼓励各镇(街)积极盘活本地资源,加强优势互补,联手打造特色化教学线路。去年11月,新会区大泽镇党委与司前镇党委共同制定了“大泽田金村烈士纪念碑广场—司前松山炮楼”红色教育线路项目。
该项目充分挖掘大泽镇田金村和司前镇白庙村两个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底蕴,以红色资源激活“红色生产力”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打通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经络线”。
目前,大泽镇党委和司前镇党委已经联同江门市委党校成立“大泽—司前革命老区精神”宣讲团,今后将结合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精心定制专属党课,大力宣传革命老区精神,抓好对党员的红色教育。
打造网上学习平台
扩大农村党员干部教育“辐射面”
“1925年11月,年仅19岁的古柏在广东梅县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恶劣的斗争形势,他不怕艰险,在梅县和家乡寻乌开展革命工作……”去年9月24日,新会区委组织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新会党建”推出了“红色粤读”栏目,以粤语详细介绍了中共党员古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
打造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网络平台,新会区强调“点线面”相结合。近年来,新会区主动借助信息化技术,全方位打造可看、可听、可感、可触的网上学习平台,辐射带动党员全员学。
“红色粤读”栏目正是典型的案例。新会区自去年起,在全区招募政治素质高、粤语流利的年轻人组建“红色粤读”领读员团队,用粤语讲述新会身边的红色故事、诵读新思想经典篇章等,并依托各村的气象大喇叭以及区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平台播放,现已经推出故事超80期。
同时,新会区还自主研发了“新会党员e家”微信小程序,设有“主题党日”“知识问答”“闯关大作战”等栏目,增强党员学习的趣味性,激励农村党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目前,“新会党员e家”小程序中热门模块如“知识问答”“闯关大作战”“老党员专区”等,每天访问量达1000人次。此外,新会区还在全区精选19个现场教学点,借助“VR”技术在“新会党建”微信公众号平台“720云参观”栏目集中展示,让农村党员足不出户全方位观摩新会红色“地标”。
“点线面”相结合,新会区逐步实现了全区1.6万多名农村党员教育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