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结硕果
春风拂粤,万物鼎新。芳春时节,全省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变局,开新局。
江门作为农业大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是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排头兵”。日前,南方农村报记者从江门市委农办获悉,2022年,江门市“三农”工作再创佳绩,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5.20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2元,高于全省平均数1144元,同比增长5.8%,连续4年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2023年,江门市将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2 年江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7.7%,居全省第一
2022年
多点开花 成绩亮眼
聚焦党建引领,强化要素保障。2022年,江门市常态化、全覆盖选派132名第一书记、380名选调生、70个驻镇帮扶工作队驻村工作,大专以上村(社区)书记占比由2021年58%增至82%。2022年全市统筹整合省市涉农资金7.21亿元、政府债券资金41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全覆盖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擂台赛,14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提前1年完成整顿任务。在全省地级以上市率先成立金融支农联盟,实现全市乡镇银行网点、保险服务100%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780.92亿元,同比增长15.84%。
2022年江门市全覆盖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擂台赛
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有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0.71万亩、粮食总产量99.03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严守耕地红线,超额完成4.4万亩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增建成垦造水田0.57万亩、高标准农田8.62万亩,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达61.55%,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2年全市生猪出栏222.1万头、家禽出栏11886.8万羽,同比分别增长6.8%和7.5%;蔬菜产量199.27万吨、水产品产量93.0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9%和11.99%。
2022年江门市水产品产量93.06万吨,同比增长达11.99%(程麒摄)
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巩固,集群产值连续三年超千亿元,2022年再创新高达到1170.42亿元;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链条总产值达533.90亿元,增长27.64%,其中新会陈皮产业全链条产值190亿元。创建1个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13+27”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梯队。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新会陈皮品牌位居“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累计创建“粤字号”农业品牌130个,培育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13个,居全省第1。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预制菜产业联盟,构建“一园四区”预制菜产业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质升级行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新会陈皮产业全链条产值达190亿元(柯学潜摄)
乡村振兴内在活力全面激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超67%,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1%,走在全省前列。稳步推进专项改革试点。台山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市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实现所有行政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75%行政村年集体总收入超100万元。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经营主体/村集体+服务组织”统一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全年生产托管面积8.38万公顷,服务带动农户7.28万户。
2022年江门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1%(程麒摄)
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加强东西部对口合作。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区域平衡发展基金。深化县域结对发展,形成若干结对合作示范项目。持续强化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实现371户1214人监测对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0元,增长7.2%。组建驻镇帮扶工作队,487人进驻70个镇,形成帮镇扶村强大合力。统筹市县两级76%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镇村“造血”能力显著提升。持续深化对口协作。高质量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协作协议指标任务,截至2022年底,省、市财政落实援助资金2.21亿元,组织实施援助项目39个,采购、销售消费帮扶产品1.84亿元,助力崇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2.05万人。
江门-崇左对口帮扶项目广西龙州甘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和美乡村展现新风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增落实市级长效管护经费2684万元,全市卫生户厕、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9.9%。81%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统筹新增各级涉农资金、政府债券资金4亿元,高标准谋划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平“邑美侨乡•世遗风韵”示范带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中获小组赛第1,开平市入选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高标准推进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建设,省委、省政府将赤坎华侨古镇作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70%以上行政村通双车道,实现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市域内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开平“邑美侨乡·世遗风韵”示范带
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市累计建设镇(街)人才驿站25个,建成涉农博士后科研平台4家,引进在站博士后4人,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66名,新组建专职网格员4100多人、同比增加210%,32名优秀网格员进入村(社区)“两委”;制定农村疫情防控“一张图”模板,形成“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给属地和部门——进行整改——回头看”闭环管理模式;累计培训“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人才4.26万人次,培育“乡村工匠”“农村电商”“高素质农民(渔民)”等专业人才1.1万人次。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全市所有村(社区)均达到省级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新增创建47个、累计158个省级以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镇村,居全省第3。江海区成功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市建成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490个,文明村镇创建覆盖率达95%,累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2个、省文明村镇13个。
全国文明村镇鹤山市来苏村
2023年
聚焦“百千万”工程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
2023年,是江门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加速蓄力前进的关键之年,江门市将锚定目标、乘势而为,充分发挥江门特色资源、比较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1个中心、2条底线、5个抓手”,统筹抓好“三农”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为广东乡村振兴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作出江门贡献。
坚持“1个中心”,即建设农业强市。狠抓农业科技和农村改革双轮驱动,着力推动设施农业、广东(江门)渔港经济区(含海洋牧场)、广东(江门) 智慧农机装备产业园等建设,加快推进农业领域重大平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开展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线上平台建设,推进供销农资农技服务站点和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平台建设。
江门渔港经济区规划
守住“2条底线”。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到2023年底基本消灭可复耕复种的撂荒地,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加快构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力争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加大对371户1214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跟踪帮扶力度,巩固提升“三保障”水平和饮水安全。进一步完善江门一崇左协作机制,发挥两地农业大市优势,推动乡村振兴。
江门市高标农田(谭家富摄)
用好“5个抓手”。突出推进强县带镇促村、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五大“抓手”。
突出推进强县带镇促村。优化提升县域城乡规划,做大做强县域富民产业,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强化镇街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推动1个县、7个镇、50个村开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六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链条总产值约达680亿元,做大做强江门农业控股集团,建设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海洋渔业产业优势,打造“海上粮仓”, 建设大湾区“一园四区”预制菜产业园,着力打造全球华侨预制菜集散高地,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加强镇村风貌管控,高标准建设“邑美侨乡·世遗风韵”、古劳水乡等7条集“产、文、旅、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一批特色品质化的美丽圩镇,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体系。全覆盖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创建工作,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大力推广乡村治理“清单制”“积分制”,推进村民“三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文明村镇创建水平提质升级。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台山省级“农业特区”和台山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推动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达68%以上,基本完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工作任务,深化珠三角特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践模式,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台山-市桂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