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江海:党建引领聚合力,惠民增收暖人心

     时间: 2024-06-18 17:30:00               文档来源:中共江海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江海区各村(社区)党组织把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共议、村企联建共富、慈善联谊等方式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农村大党委”激活治理动能

“有了这个便民桥,出行可方便多了。”习惯外出务农的谭伯说,在麦地围与英南村文体公园的河道上,有一座新的便民出行桥,这是礼乐街道英南村“大党委”牵头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


英南村便民桥


近年来,英南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党组织联建共建模式,先后与农商银行礼乐支行等16个党组织签署结对共建协议,但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独立的结对形式粘性不够、互动不足,未能形成有效党建合力,因此主动求变,探索组建江海区首个农村“大党委”,串联起16个结对党组织,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互融互促,构建农村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


英南村“大党委”成立


“大党委”紧扣“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聚焦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通过“村民点单——党组织派单——共建单位接单”模式,推动村民需求与“大党委”服务资源精准匹配。如农商银行礼乐支行党支部主动认领“积分超市”,免费提供兑换礼品,并对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给予贷款利息优惠;江门公用水务公司供水直属党支部主动认领“助老清单”,为英南村13名独居老人安装了“会报警”的智能水表,守护老年人居家安全;宏耀农业公司党支部认领“就业清单”,为英南村4个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英南村“大党委”各成员单位认领“幸福清单”约30项,扎实办好民生“小实事”,凝聚群众“大幸福”。


“村企联建”蹚出共富路径

在礼乐街道威东村的大草围工业区,数年前还是一片闲置用地,如今已有25家进驻企业忙于生产经营……此情此景得益于威东村党总支积极探索“资源整合”“村企联建”等多元发展途径,紧抓巴斯夫项目及上市企业集聚园区征地项目机遇,以土地出租的形式引进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合同到期后厂房归村经联社所有,不仅盘活了原有闲置自留地为集体增收,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不少离家近的就业岗位。


威东村大草围工业园


“园区的工作岗位是优先面向我们威东村村民招聘的,附近有很多村民都在这里工作,在家附近就业,比较稳定。”威东村村民区先生说。

大草围工业园只是威东村“村企联建”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为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共富,威东村重新丈量整合发包合同到期的近千亩鱼塘,精准对接广东月光宝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打造“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向水产养殖户提供饲料和技术服务,同时聘请周边农户到基地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对于村中残疾人增收渠道有限的问题,威东村积极对接佳明电器厂,合作建设了全区首个“富民工坊”,构筑了“村委+企业+工坊”的共富矩阵,吸引30余名残疾人前来就业,拓宽弱势群体增收渠道。


威东村富民工坊


随着落户项目、注册项目和洽谈项目数量的不断增长,威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400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近20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增长160%。


“全民慈善”擦亮民生底色

近年来,直冲村围绕“众筹融资、集约用地、筑巢引凤”的发展思路,建起了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飙升至6400多万元……如果说直冲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了“村级样本”,那么“全民慈善”的模式就是其农村善治的一个生动见证。

直冲村在全区率先试行“全民慈善”模式,通过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募集慈善资金的办法,除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善长仁翁、各厂企、乡贤、村干部、党员等团体和个人大力捐资外,党员代表及村民代表们不计日夜落到每家每户宣传和动员,更大范围地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募捐,最终筹集善款约1300万元并成立“村民共富基金”。


直冲村“村民共富基金”捐款芳名墙


“除了乡贤陈国威先生捐赠的300万元用以建设新教学楼,余下的近1000万元由村集体管理,每年固定支出金额用以助学助困助医助残等慈善工作,利息结余款项滚动投入‘村民共富资金’,形成收益、分配、获得、投入的良性闭环,实现慈善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直冲村党委副书记陈雨旺说。

以2023年为例,直冲村慈善联谊会累计支出80余万元,主要用于节日慰问及助医助学助困助残,惠及超2000人次。

直冲村这种不容一个村民在共富路上掉队的深情感染了每一位村民,全民慈善在村内渐成风气。该村建立了捐款芳名墙,与其说是表扬,还不如说是一种创新慈善工作,凝聚慈善合力,形成良好家风、村风和民风的治理新举措。

相关附件:
./t972366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