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千村千面,如何强村富民?
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4-12-13 18:00:00

花草香,稻谷香,咖啡香……逃离喧嚣的城市,在村里喝一杯咖啡,所有烦恼仿佛一下子消散.....每当夜幕降临,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的“网红店”——牛栏咖啡店外就会热闹起来。

在江门,数以千计的大小乡村比邻而居,散落在广袤大地。千村千面,各有各的美,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成为探索共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江门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坚持把抓典型村培育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效整合集体资产资源,探索资源型、土地型、产业型、文旅型、“飞地”型等实践模式,打通了闲置资源的变现渠道,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新路径。

当前,全市已成立强村富民公司200多家,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60%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88个村超1000万元。2023年,60个省首批典型村村级集体经营性平均收入达875.94万元。


资源盘活

小田并大田、荒地再“生金”

集体经济增速放缓,依赖土地物业出租,这是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性难题。所有的难题,指向了一个方向——盘活资源资产,让村子富起来。

正值茶枝柑采摘季,走进恩平和平村,沿途果香清新扑鼻,果农们穿梭在果园中,忙着采摘。然而,这片种植茶枝柑的坡地,原先是种竹子的。由于市场行情不好,没人种竹子了,竹园也荒了。为了寻找出路,村里请来了省里的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后,专家提出,坡地利于柑橘植株生长。但一片荒地怎么盘活?

“两预两委托”模式成了破题关键。和平村委会主任张卓儒介绍,农村土地经预整合和预流转,委托镇或村集体统筹经营,委托第三方统一发包公开招标,再引进农业科技公司生产茶枝柑,竹园地、荒坡地低效益问题便迎刃而解。

“今年迎来丰产年,预计总产值近千万元。”和平村里,江门市鸿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冯惠胜高兴地说。有了土地租金,和平村集体收入也翻了一番,村民有分红收,还能在家门口就业。

让留用闲置地变“聚宝盆”,蓬江莲塘村打开思路:与高企联手,打产业牌。距离莲塘村不远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海目星坐落于此。村里紧紧抓住蓬江产业园发展机遇,利用区位优势,成功促成村集体与海目星合作开发40亩村集体留用地,支持产业发展。

为此,莲塘村探索“物业代建+返租”合作开发模式,由合作方建设厂房物业,竣工后除共同经营外,另返还固定面积10%的物业给村集体自行运营,并签订物业返租合同,按照每5年递增8%的金额支付给村集体。同时,合作期限延长为40年,包括2年投资建设期和38年运营期,让村集体手中的留用地持续“增值”。

“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3亿元,年创税超9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约300万元,人均增收约3600元。”莲塘村党支部书记黄健洪说。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流转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不少村民担心,流转出去的地种着种着就变成别人的了。如何实现村集体与村民的双增收?

鹤山大埠村探索“股票田”改革。大埠村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10个生产小组1500亩鱼塘、禾田等经营性资产,以“一亩折一股”的占股比例实现“以田易股”,由合作社进行“统筹管理、统一流转、一级核算、份额分红”。开展“股票田”改革以来,该村组两级集体收入提升351.71万元,增长了21%,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超25万元。

新会奇榜村革新利益分配机制。比如,打造冈州车城项目,配股时村民每人一股,1万元一股,村集体承诺保本,且每年有10%以内的回报率。2023年,奇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6093万元,同比增长10.8%。该项目第一年分红已兑现给村民,村民们人人当股东。


借船出海

探索乡村市场化新路径

江海区直冲村党委书记郭卫强怎么也没想到,从前直冲村这个收入几乎为零的“差等生”,有望成为江门首个“亿元村”,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经理。

强村公司正是村里的致富密码。去年6月,直冲村在全区率先注册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将原来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等多个项目统一整合。“一来盘活40亩工业留用地,建厂房和宿舍,预计每年增收1400万元;二来利用现有商业留用地,建约9000平方米商业体,预计增加租金收入约1000万元;三来开发200多亩自留用地,预计增加租金收入约2000万元。”郭卫强表示,直冲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在2028年底突破1亿元。

强村公司的设立,意味着乡村开始拥有自己的市场主体,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在江门,越来越多村集体开办“强村公司”,村民上任公司“高管”,借资金、借人才、借市场、借思想,用市场化方式整合资源、借船出海,因地制宜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广海镇鲲鹏村毗邻南海渔场,是江门最大的纯渔业村,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如何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民创收,曾经是摆在村子面前的难题。

去年5月,在镇里的扶持引导下,鲲鹏村、奇石村、中兴村、双龙村这4个地缘相近、资源相通、定位相同的村,共同创建了强村富民公司——台山市鲲鹏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购置二手吊车、招聘专业的吊车司机,承接吊蚝、清拆、农渔产品上岸装卸搬运等服务。其收益自留20%用于日常运营,剩余的资产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4个村各按20%的比例分红。

抓住广海镇全力打造广海渔港经济区的机遇,鲲鹏村又成立了另一家强村富民公司——台山市鲲鹏农产品有限公司,以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等为主营业务,创新打造农产品电商小铺。自成立以来,该公司累计销售额超27万元,“电商小铺”实现年租金收入14.4万元。

独行难,众行远。从鲲鹏村的实践来看,“跨村联营”的推行,突破村域限制,让“单兵作战”变成了“联合出战”,真正实现“1+1>2”,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新思路。

同样在开平红丰村,村里成立了开平市首家村级强村富民公司,引导村、组两级经济组织参与进来,实现利益联结。

红丰强村富民公司实行股份制,其中,红丰经济联合社占股51%,红丰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同占股49%。有了强村富民公司,村经济联合社先后将村集体、村民小组、村民,甚至外地资源整合起来。比如依托“马冈优品”,流转闲置农用地70亩种植“马冈优品”红蜜薯;投入120万元建设马冈镇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的马冈鹅养殖场;引入公司,与黄屋村、荣塘村合作开展辣椒种植项目;与马冈真味供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红丰农机服务队等。

如今,红丰村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11万元增至2023年64万元,今年力争突破100万元。强村富民公司运营灵活的特性,恰好赋予了乡村对各类经济形态、运作模式的超强承接能力,得以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依山傍水

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恩平昌梅村里,稻田里的手冲咖啡无意间火了。今年8月,村里的牛栏咖啡营业,面朝田野、背靠古村,点上一杯咖啡,强烈的反差感与新鲜感,引来一波又一波流量,颇多顾客从外地驱车而来。最高峰一天卖出450杯,“村咖”带动昌梅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8万元。

眼下,“乡村游”是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也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江门文旅资源丰富,各地依托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入新业态、打造新产品,大力发展文旅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鹤山千年古村来苏村,以大项目带动消费,乡村游发展得火热。

近年,来苏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等建设提升,成功引入总投资超6亿元的来苏山水人家文旅项目,建设集山水田园、健康养生、茶文化、水资源、古建筑文化为一体的乡村自然生态景区,每年为村里增收50万元以上,带动30多名村民就地就业增收。

立足茶资源,来苏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名片”。以来苏水库周边山地为主,村里建设环湖仙境路、茶文化博物馆、茶艺学院、山水养生泳池、特色民宿、生态观光休闲、水上度假和山地运动等主要项目,让市民在江门市近郊,体验茶叶种植加工、茶叶储藏、康养等休闲玩法。

侨乡“威尼斯”新会石板沙村,依水而兴,疍家特色民宿群崛起。

几年前,来自顺德的欧阳辙与朋友来到石板沙吃黄沙蚬,发现这里蚬香甜肥美,便忘不了这鲜味。此后,他数次“番寻味”,逐渐爱上了石板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光。

“同为疍家人,我实在太喜欢石板沙。”随后,欧阳辙盘下石板沙一所荒废小学,打造了时光民宿项目。石板沙时光民宿首期投资近700万元,其内23个房间各具特色,手抛网、鱼篓、拉网、斗笠等点缀出浓浓的疍家风情。今年,时光民宿二期项目启动,全岛4家民宿总体接待能力将提升至5万人次/年。

民宿建起来了,人气也旺起来了。去年石板沙村集体收入为1335万元,全年旅游收入达700万元,接待游客约44万人次。

广府“后珠玑巷”蓬江良溪村,活化利用古建筑,古村焕发新生机。

在自然与历史的“浇灌”下,良溪村孕育出一番独有的韵味。

漫步良溪村,许多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如牌坊、祠堂、庙宇、码头、驿道、护村墙、护村河、名人故居、商铺及明清古民居等,仍保存完整,极具历史文化价值。遵循“保护性开发,改良性活化”思路,村里引进创客、乡土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入驻,打造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民宿、文艺工作室等消费新业态。就连古建筑外墙,也绘上了创意彩绘。村内,由始建于清代的华侨屋改建成的民宿缘贵苑,获得蓬江区首张民宿登记证照,吸引游客打卡。

“慕名来玩的游客更多了,良溪村越来越出名啦。”良溪村村民李超燕期待,随着游客的增加,村民能享受到更多文旅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