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杂志聚焦双水党校:来镇街党校练“实战”
昨日,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第23期,聚焦双水党校办学成效及办学经验,推出了深度报道《来镇街党校练“实战”》,以下原文转发。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有一座被誉为“广东镇街党校的一面旗帜”的基层党校,这便是创办于1959年的双水镇委党校(下称双水党校)。65年来,双水党校始终坚持“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六易校址,从未停办
1959年,双水党校的前身双水公社管理委员会党校成立,校址经历6次迁徙,历经风雨波折,65年从未间断办学。
成立于1959年3月的双水党校,今年举办了高质量党员教育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研讨会暨建校65周年活动
双水党校办学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讲台,教员就用神台当讲台;没有桌椅,学员们就以地为椅、以腿为桌。”据双水党校老教员谭伯诚回忆,党校搬到远离镇中心的寺庙后,学员需步行10多公里去上课。
此后一段时间,党员教育工作遭严重破坏。为避免党校停办,双水镇党员群众合力建起一座两层新教学楼。双水党校第三任校长温耀全回忆,当时为运建筑材料,大家你一铲我一锄硬是把道路凿平拓宽。
20世纪90年代,有的地方出现“办党校比不上办企业实惠”的错误认识。双水党校第八任校长张福然告诉半月谈记者,当时党校不仅坚持党员轮训不间断,而且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培训。
党员参观双水党校展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水党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培训实效,先后被命名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江门市农村基层党建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入选广东省镇街党校示范点。如今,该校从抓好本地党员轮训逐步拓展至服务其他地区党员培训。
为党育人,为农育才
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学以致用、与时俱进、资政献策,是双水党校能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
双水党校的学员在研讨交流
1977年,党校启动全镇党员轮训,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在任何时期,党校的教育培训始终以党性教育为主、知识技能培训为辅。”江门市新会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文说,新时代以来,双水党校将宣传贯彻新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的理论武装。
双水镇党委书记曾庆华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党建引领下,双水镇全面筑牢基层党组织“红色堡垒”,成为江门首个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2亿元的“双超”镇。
“立足农村实际,精心设计课程,努力做到让学员在党性、作风、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双水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颖洁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水党校打造党建类、农业类、经济类、专业类、群团类等套餐式基础培训课程,增强基层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很多案例教学,给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带来启发。”双水镇木江村党总支书记伍美浓说。
双水党校长期得到农村学员支持,与其立足不同时期基层需求,改进完善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江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志美介绍,20世纪60年代,双水党校教员将党的方针政策、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等编成民谣传唱;进入新时代,党校形成理论、现场、案例“三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半月谈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针对征地拆迁、环境整治、邻里调解等基层常见而棘手的问题,教员们以“实战情景”让学员在“实战”中激烈研讨,提升工作技能。
推出“头雁”分级分档管理办法、孵化“17580,一切我帮您”网格治理模式……通过建立专家师资库、打造产业特色课程、开展涉农课题研究等方式,双水党校不断提升科研咨政水平,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该校总结提炼出的不少农村基层党建经验已在江门乃至广东复制推广。江门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罗俊举例,“头雁”分级分档管理办法将工作表现与年度考核、工资待遇挂钩,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干事活力,获评“广东十大最具影响力农业农村改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