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从城市回到家乡,三个年轻人用青春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5-04-16 17:35:00

春日午后,阳光洒在江门台山市海宴镇的一个小村子,南丰村。这里是泰国归侨方光明的家乡,十年前,他义无反顾地踏上返乡的路,带领村民创业,开公司、种香料;十年后,南丰村成为“中国香料第一村”,种植基地也成了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方光明的影响下,更多年轻的侨二代、侨三代回乡创业。


海宴镇南丰村是“中国香料第一村”。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广东以“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向全球发出“最强求贤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深入推动“人才倍增”工程,将侨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成“归巢磁石”,吸引港澳台及海外青年、城市青年回乡创业,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让更多乡土人才“破土飘香”,让破旧农村变“共富空间”。

当前,江门人才资源总量达99.7万,其中农村人才总量超21.74万人,高素质农民9034人,“乡村工匠”1380人,省级“农村乡土专家”674人,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在侨乡写下奋斗的故事。


村里来了CEO

干过几份工作后,吴鸣明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回到家乡江门恩平市,成为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我要积极盘活和用好乡村集体资源,发力文旅产业新赛道,吸引外界流量,让更多人愿意到乡村来。”

所谓农村职业经理人,即“乡村CEO”,是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门人才,通俗而言就是来帮村里“做生意”的,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培育的新职业。随着“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这一模式在江门多地推行。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广州小伙余进东在新会崖门镇当“乡村CEO”。大学毕业后,他从事着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品牌宣传和策划工作,在项目把控、营销推广、团队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从城市回归农村,余进东迅速转变角色,把家安到村里,坚持吃住在农村。


余进东帮助农户潘大姐推广黄皮果。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崖门镇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明苹兰花、甜水萝卜、新会柑等,且都具有地域差异化的特点。”余进东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推广特色农产品来宣传崖门?”

余进东借助新媒体平台,邀请农户出镜,拍摄“土特产”的故事。农户潘大姐种植的100多亩黄皮果成熟了,余进东深入田间地头,拍短视频、直播带货、办活动……果园被他“搅”得热闹非凡。很快,短视频得到广泛传播,上传仅7天就收获超40万播放量,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线下摘果,给村里带来了收入。

“我并不向往热闹繁华的大都市,我就想把家乡的事情做好了。只要想干,这里也有一大片天地可以闯。”余进东说。

广袤农村,大有可为。回到农村成为乡村CEO,是一场个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江门持续推进富民兴村,聘请乡村职业经理人75名,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60%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


回乡种地成高手

在江门新会区双水镇,有一块地曾经创造了丝苗米亩产全国最高的纪录。这一纪录出自于90后新农人张永发。

张永发出生在新会双水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父亲辛苦种地一辈子,张永发不想走同样的路。长大后,他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去了大城市。

每逢农忙时节,他还是会请假回到双水,协助家里农耕。“回来插秧,有时候四五天请个假,到了收割又要回来。传统农业什么都要人手去做,这样很累。”张永发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现代农机替代人工?为此,张永发带父亲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接触到了先进的农业设备和种植模式。


90后“新农人”张永发。


张永发决心回乡发展。他向亲戚朋友借了50万元,买了一台插秧机,尝试机械化种植,效率相当于人工插秧的20多倍。有了新技术,张永发又想把产量提高,于是与袁隆平团队种植超级稻品种。

种植技术、施肥技术叠加超级稻品种,让张永发打破了丝苗米亩产全国最高的纪录:超级稻“Y两优902”早晚两造总亩产量达1404公斤。此后,张永发接连获评广东省十大杰出高素质精勤农民、广东省“水稻机插秧能手”、广东农技轻骑兵、新时代最美青年人等称号。

在江门,像张永发这样的“新农人”“农创客”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江门是农业大市,是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近年来,江门注重农村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回乡创业就业的港澳同胞、有志青年,提供帮扶与支持,着力培育数字农业复合型人才。

“我在江门找到了干事创业的舞台。我的堂弟正在澳门上大学,听我介绍了江门创业氛围和相关政策情况后,他也想回来江门发展。现在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港澳青年来江门寻找新机遇。”返江创业的香港青年梁伟钊说。

从城市霓虹到乡村星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将人生坐标转向故土。他们带着技术、创意与勇气,悄然兴起“返乡潮”,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人们:侨乡江门越来越美,发展得越来越好。在这里,幸福可感可及;在这里,就能找到“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