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乡村绿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党建引领、模式创新、产业融合等举措,发动企业、群众广泛参与经济林种植,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种植经济树种超5万棵,预计挂果后年产值超500万元,形成“种下一片绿,收获满园金”的生动局面。
深入挖潜,解锁“由绿及富”新模式
开平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将乡村绿化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针对乡村绿化资金不足、土地碎片化等问题,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激活“沉睡”资源,栽下“经济树”,孕育“致富果”。一是“四旁五边”巧利用。赤坎镇引导各村在“四旁”“五边”种植黄皮、龙眼等经济树种,将闲置空地变为村集体“聚宝盆”;龙胜镇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荒坡沟渠种植释迦果、夏威夷坚果等,实现“一棵树一个小存折”。二是“共建共享”激活资源。大沙镇西湾村推行“共同出资、共同种植、共同管护”模式,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开展植树活动,种植鹰嘴桃1000棵,打造“桃花林”景观,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三是“合作社+农户”稳增收。沙塘镇红岭村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委会统筹盘活3亩闲置林地种植茶枝柑,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负责日常管护,预计每亩年收益可达4000-5000元。
沙塘镇盘活资源种下“致富林”
融合发展,构建“由绿及富”新格局
开平坚持将乡村绿化与文旅资源开发相结合,以“绿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将乡村绿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一是“主题林”建设凝聚共识。赤水镇开展“致富林”“企业林”等主题植树活动,发动本地企业捐赠苗木或资金,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宣传有机结合。例如,游立源花木场赞助龙血树等经济树种180棵,携手党员群众在东山迎龙村村口路边、东山村路边种下“连心”树,带动村民增收。二是农文旅融合促升级。红丰村依托马冈鹅养殖基地打造“红丰百果园”,种植百香果、嘉宝果等11种果树350棵,配套建设亲子游乐、种植体验等设施,形成四季采摘园。果园与养殖基地形成互补——果树落叶为鹅提供饲料,鹅粪经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反哺果树,实现绿色生态循环,辐射带动“马冈鹅-果园综合体”经济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三是“长短结合”保收益。大沙镇西湾村种植1000棵鹰嘴桃,春季赏花吸引游客,夏季结果销售鲜果;蕉园村种植800棵落羽杉打造“落羽杉”景观,冬季形成独特景观带,实现"春赏花、秋摘果、冬观景"的全季旅游经济。
马冈镇打造百果园
强化管护,保障“由绿及富”出成效
一是技术支撑夯实科学管护基础。沙塘镇红岭村柑橘“致富林”由种植企业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灌溉、施肥设备,确保树木生长良好。龙胜镇通过“微记录”对经济林进行管护,引导村民记录果树成长日志,记录开花期、挂果量等数据,合作社根据村民提供的数据进行技术指导。二是“三级联动”压实责任。赤坎镇建立“镇党委统筹、村支部主抓、网格员包干”的三级联动机制,划分32个网格,推动19个直联组、280名村民小组长、36名专职网格员成立绿化管护团队,实行“村干部+村小组长+网格员”责任包干,确保树木成活率。三是“积分制”激发内生动力。大沙镇黎雄村在大塘面村小组探索推行“数字化+积分制”乡村善治新模式,将植绿护绿的活动纳入积分评分标准,鼓励村民参与绿化活动,由各户对房前屋后的绿化负直接责任,既能以“绿色积分”兑换奖励,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收益,村民参与率达80%以上。
大沙镇村民积极参与林木管护
下一步,开平市将持续深化“绿美+”模式,推动乡村绿化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奋力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