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新会:“富民工坊”织密共富服务网

     时间: 2025-07-14 20:00:00               文档来源:中共新会区委组织部

近日,新会区会城街道民和社区“富民工坊”内,居民们正忙着组装电子配件、折纸、拼装塑料胶花,“簌簌”“嗒嗒”“沙沙”的声响交织成一曲温暖的生活乐章。近年来,新会区立足群众实际需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打造“富民工坊”灵活就业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精准对接服务、深化共建共治,为宝妈、残障人士、退休人员等群体开辟“家门口”增收渠道,助力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党建引领聚合力

搭建家门口就业平台

坚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联动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1+8+N”组织体系。以民和社区为例,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富民工坊大党委”,吸纳8家共建单位党支部,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整合辖区手工作坊、志愿服务队等资源,打造集生产、培训、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024年12月,民和社区工坊率先启动。2025年4月,北门社区工坊接续落地,形成“一街道两示范点”布局,累计提供轻体力岗位超260个,覆盖手工折纸、电子配件组装、塑料拼装等工种。




精准服务破难题

分类施策促增收

针对不同群体就业痛点,工坊推出“量体裁衣”式服务,让灵活就业更“合身”。针对宝妈群体“带娃难与就业难叠加”的困境,工坊推出“弹性工作制”,允许她们先处理好家庭事务再灵活安排时间,真正实现“带娃赚钱两不误”。北门社区居民云姐曾是全职家庭主妇,因家庭经济压力萌生就业想法,但受限于需照顾女儿,一直难以找到合适工作。一次,她带女儿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时,偶然发现“富民工坊”有手工活可承接。在社工“一对一”指导下,云姐从零基础学习手工技巧,很快承接了代加工任务。“现在每月能挣800到1500元,时间自由还能照顾孩子,感觉生活更充实了!”云姐笑着说。



针对残障人士,工坊根据身体状况定制工序。民和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小丽负责简易零件分拣,每月都有稳定收入,她感慨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从心底感到喜悦。针对退休人员,工坊组建“银发导师团”,退休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认真的态度,成为了年轻学员的“导师”,形成“老包教、新包会”的互助网络,为家庭增加收入的同时重拾社会价值感。截至目前,民和社区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专业职业培训班3场次,吸引170人次参与,帮助80名宝妈、25名残疾人、65名退休人员实现技能变现。




工坊赋能强治理

共建共享暖民心

“富民工坊”不仅架起就业桥梁,更成为社区治理创新载体。民和社区通过工坊信息交流群,动态掌握92名灵活就业人员需求,联动社工站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务;北门社区以工坊为纽带,整合20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像云姐这样的工坊学员,如今也化身社区志愿者,在工坊订单高峰期主动协助社工分发材料、指导新人,形成“就业—参与—反哺”的良性循环。

接下来,新会区将持续深耕社区需求,深化资源整合,积极拓展志愿服务、义诊等领域的“社区合伙人”,推动服务向可持续、精准化、多元化、专业化迈进,为织密共同富裕网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持久活力。

相关附件:
./t1031800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