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以城镇化特色样板绘“百千万工程”新篇
这里,城市的品质日新月异。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公园绿地点缀城区,“断头路”变通途,充电桩进社区……这里,改革的温度触手可及。“就业驿站+零工市场”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3年新增6365个优质公办学位,“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入选全国典型……
这里,产业的活力处处涌动。3年引入工业项目134个,农文旅融合蓬勃发展,带动游客数量增长24.4%……
从“进得来”到“留得住”,从“有居所”到“有归属”,台山市以一点一滴的变革,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台山市依托首批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围绕打造“幸福宜居新侨乡”发展目标,在机制体制创新、规划设计提升、特色产业提质、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提标等方面狠下功夫,走出一条“聚人、强产、兴城”的新型城镇化特色发展之路。
聚人
让“幸福宜居”愿景变为现实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台山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致力让居民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

落户“零门槛”,办事“一窗通”,新生儿“出生即入户”……近年来,台山市从机制体制破局,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为新引进的产业人才、产业工人全面放开落户条件。这项“无障碍”的改革,持续引导外来人口、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数据显示,2024年台山全市城镇常住人口43.53万人,城区户籍人口连续9年保持稳定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位居江门第一。
人“进得来”,更要“留得下”。台山市将服务的便捷化、数字化、高效化作为关键抓手。今年,推动135项公安业务全面进驻台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引入智能办证设备,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这一动作带来显著效果,日均接待群众量上升34%,群众平均办事时长缩短40%。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这是台山市在城镇化建设中不断推进的目标。
就业有“圈”。台山市创新打造“就业驿站+零工市场”融合共建的就业服务阵地,累计建成“就业驿站”“零工市场”和人才招聘角共6个,并开展流动招聘活动,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安居有“策”。台山市构建江门规模最大的租住购一体青年人才安居体系,从青年驿站到安居公寓,从人才公寓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青年人才扎根台山提供多元化、全链条的支持。

民生有“答”。近三年来,台山市县域“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面建成,县域住院率位列全省第九,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域全覆盖;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卫生中心”“家门口”养老模式,累计建成13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0家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先进典型;台山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5.58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从制度破冰到服务升温,再到保障兜底,台山市用一点一滴变化,让“幸福宜居”从蓝图愿景转化为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
强产
为城市繁荣注入源源动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是吸纳人口、繁荣经济的根本动力。台山市坚持“制造业当家”,并大力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建设同频共振。

走进台山工业新城,富华重工、海亮铜业、鸿特精密等重点企业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景象,这里是台山工业经济的“主战场”。近年来,台山市先后出台“制造业20条”“民营经济20条”等重磅政策,实施产业强链提质行动。据统计,近三年来,台山全市招引工业项目134个,总投资约477.2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位列江门第一。更令人关注的是,汽车零部件、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等5个产业列入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在省级产业园考核中,江门台山产业园区名列前茅,2024年监测结果获评“好”,位列珠三角第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更带动了高铁站周边、人才公寓、生活配套区等设施的完善。

台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和侨文化资源。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台山市以入选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给出精彩答案。
今年3月,总投资超57亿元的21个农文旅项目集中动工投产。其中,总投资约16亿元的腾奕温泉颐养城项目正式奠基,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和“康养地”,预计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
近年来,台山市推出不少亮眼的文旅项目。那琴半岛二期、华侨文化研学中心等18个项目建成开业,“侨牌”民宿、精品旅游线路层出不穷。“台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文旅资源丰富,尤其是两大跨海通道开通后,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广东腾奕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健伟对投资台山充满信心。与此同时,北陡镇荔枝嘉年华、广海镇开渔季等“一镇一品”活动陆续开展,将农产品与旅游文化深度结合,吸引大量游客。今年以来,台山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4%和21.3%。
从车间厂房到田园山海,台山的产业体系愈发多元,为新型城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兴城
绘就山水侨乡精致画卷
城市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依托。台山市以工匠精神雕琢城市品质,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

台山市将规划设计放在首要位置,以“大美台山·侨韵名城”为主题,推出“中优、南拓、北融”的重点行动,致力打造“山水共生、产城共兴、人文共荣”的活力之都。台山市县城规划设计成功入选“粤美县城”优秀作品选集并向全省展播推广,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绘就了科学而富有远见的底稿。
顶层设计按下“快进键”,一系列实践动作在台山多点开花。
老旧小区换新颜。走进改造后的台城街道环南社区南门路小区,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暖色居民楼、焕然一新的路面、随处可见的健身设施、“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映入眼帘,完成从“面子”到“里子”的蝶变。
低效空间获新生。曾经空置率高的老城区银信广场,以国企力量实施升级改造,重新焕发活力,物业出租开业率提升至70%,客流量提升40%,成为老城区的“流量新地标”。

新区建设树标杆。在西湖工业区“三旧”改造片区,一个现代化的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正在崛起。短短两年,图书馆、公园绿地、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全龄教育配套相继落地,“超级4.0社区”的未来场景逐步呈现。福美山生态公园创新的共建共治模式,入选省典型案例。

这一个个动作,正推动台山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目前,台山市已累计完成“三旧”改造61.93公顷(929亩)、盘活闲置土地285.27公顷(4279亩),投入3.7亿元启动老旧小区改造27个,惠及居民2.4万户,有效盘活历史文化街区、东门里广场等旧街区、旧商业体资源,37个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建成开放,完成石化山公园环湖路局部改造,让城市更新的成果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此外,台山市积极争取各类资金超25亿元,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2024年以来,新改建城区供水、污水管网超75公里,铺设天然气管网55公里,打通3条“断头路”,增设充电桩292支、智慧泊位1460个,并建成江门首个华为“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一系列补短板工程的扎实推进,让这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以产聚人,兴城富民。展望未来,台山市将提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工作,抓好“人城产”文章,推动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产业平台带动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现明显提升,全面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乡村能力,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持续为广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贡献“台山样板”。
您现在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