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新华社区:用好党群服务阵地,提升社区服务力
服务大厅内,社区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的群众热心接待、笑脸相迎;邻里中心里,居民群众、党员干部面对面、心连心,共谋共议;党群活动室内,辖区长者围坐一起为寿星唱起了祝寿歌……走进鹤山市沙坪街道新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温暖有爱的景象。

▲新华社区举办“长者生日会”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切实提升社区服务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新华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通过建强治理体系、搭建互动平台、盘活服务阵地,不断优化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建设,逐步培育具有新华特色的“治理惠民、睦邻友好”的社气、社品。
服务中心“聚力”
联弹治理惠民协作曲
“热心为民,尽职尽责!” 近日,新华社区居民麦先生送上一面锦旗连连致谢。此前,辖区1名老人走失,社区网格员迅速吹响“寻人哨”,携手民警迅速开展搜寻并及时找回老人,获居民点赞。

▲居民为社区网格员及驻片民警点赞
据了解,新华社区地处老旧城区,辖区内均为无物业管理、无业主委员会的开放式小区,过去曾面临服务力量不足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社区积极延伸组织链条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结合自身实际构建“1+8+N”治理体系——以1个社区党委为核心,8个党支部为支点,凝聚112名志愿楼长以及多名党员干部、热心群众等力量“进网入格”,共同参与网格内小区管理和公益志愿服务,实现了无物业小区从“无人管”到“大家管”的转变。
依托该治理体系,社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网格议事会”上,促成“智能充电” 服务覆盖辖区5个社区网格;联合江门市人大代表、鹤山中环洁等多方力量解决北街口废弃排污渠问题;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及时对墙体剥落楼体紧急排险除患;在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凝聚了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市直单位党员义工等力量超2800人次,全方位、多层次织密疫情防控网,守护群众健康。

▲新华社区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组织多元力量清理楼顶蚊虫孳生地
邻里中心 “牵线”
织就睦邻友好连心网
“张先生,楼上太吵了,您来评评理”“楼下能加些运动器材吗”“社区同志,邻居养狗的事想说说……” 在社区治理中,邻里纠纷、民生诉求等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为高效回应居民需求、化解矛盾,新华社区以建设睦邻友好的“邻里中心”为导向,通过居民群、意见箱、网格巡查、志愿楼长反馈等渠道收集居民诉求,以“邻里中心”为议事平台,组织居民代表、党员干部、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围坐协商,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凝聚共识,逐步形成 “共议共商共治” 的睦邻治理格局。截至目前,社区通过邻里议事处理居民问题35件,收集建议50条,矛盾化解率 100%,睦邻友好之风浸润社区每个角落。

▲新华社区“华姐调解室”在处理居民纠纷
另外,针对辖区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新华社区将“邻里中心”建设与为老服务深度融合,汇聚党员干部、志愿楼长、热心居民等邻里力量,组建 “爱心速递・情暖夕阳” 志愿服务队,每逢周六,志愿者们便化身 “邻里帮手”,上门为老人清扫房屋、维修旧物、代办生活琐事、开展安全巡防,用贴心服务拉近邻里距离。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已开展长者慰问活动 80余次,累计服务超100小时。

▲“爱心速递·情暖夕阳”志愿服务队上门为居民体检

▲“爱心速递·情暖夕阳”志愿服务队为长者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
活动中心“搭台”
谱写党群服务幸福篇
“大家知道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吗?”“水可以导电,手湿不要摸插座。”“电话手表充电时间不宜过长……”走进新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我的第一堂电工课” 正生动开讲,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今年暑期,新华社区邀请市水利局、消防大队、派出所,华南理工大学、尚德咏春武术馆等近20家单位部门,组织20多名志愿教师、60余名志愿者,为辖区青少年开展为期2周的托管公益课堂,不仅丰富孩子暑期生活,还解决家长暑期“带娃”难题。

▲孩子们在新华社区暑托班上学习电力知识
这一暖心服务的背后,离不开新华社区高效盘活党群服务阵地。近年来,新华社区大力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以 “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 为核心着力点,高效盘活500多平方米党群服务阵地,精心划分功能区域,打造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科普活动室、棋牌室、音乐室等18个特色场室,让阵地资源向服务居民精准倾斜。今年来,社区依托多元功能场室,密集开展暑期托管、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健康教育讲座、长者生日会等暖心活动70余场,覆盖居民超3500人次,让党群服务阵地真正成为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 “温馨港湾”。

▲“强哥讲故事”走进新华社区

▲鹤山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为新华社区小朋友讲解急救知识

▲驻点律师在暑期课堂上为新华社区小朋友们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您现在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