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乌调查》中探寻冬种发展路
事业因拼搏而壮阔,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为充分激发我市选调生队伍创新竞进、成长成才的昂扬斗志,江门市委组织部推出《选调有点“甜”》栏目,全面展现我市选调生在江门乡村大地里一步步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年轻公务员的生动过程,以分享到村任职基层锻炼品味的“苦”,初长成才、群众认可收获的“甜”,激励广大选调生汲取奋斗之“智”,砥砺为民之“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奉献激情和才华,凝聚起谱写江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青春动力。
本期,分享驻台山市秀墩村选调生邓惠文开展到村任职锻炼的基层故事。
古人云,“知者行之始”,意指认知是行动的起点和基础。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便已洞察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1930年,毛泽东同志亲赴江西寻乌县,开展了为期十多天的社会调查,对当时寻乌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后来整理成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寻乌调查》。可以说,《寻乌调查》是对“知者行之始”哲理的生动诠释,它不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决策依据。
以问题为导向,明确调研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前言写道: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这一思想为我开展驻村工作指明“前路”。我所在的村,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承载着村民增收的重要使命。然而,村内农田在两季稻收获后普遍转为休耕状态,这不仅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制约了村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是不是简单地呼吁村民冬种就能解决问题呢?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同样地,在没有深入了解冬季休耕背后的原因和村民真实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推行冬种,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身入”基层、“心入”问题,才能发现真理,才能确保村民增收走对路子。
以基层为阵地,搜集调研素材
“我是下决心要了解城市问题的一个人,总是没有让我了解这个问题的机会,就是找不到能充足地供给材料的人。”毛泽东同志在书中写道。在组织的支持下,我得以长期驻村,深入田间地头,体村情、知农事、晓民生。为何农户冬种积极性不高?我从村书记、村内大耕户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一是水稻收益稳定。当前国家大力鼓励水稻种植,机械化耕种普及,利好政策不断,大大降低了种植难度和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农户们真正实现了“劳有所得”。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水稻年平均收益可稳定达千余元,甚至有望更高。二是冬种可控性低。适合冬季短期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有两种销售方式:卖到邻近集市或由收购商收购。一旦市场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多,就容易卖不上价。同时,这些农作物管护工作相对繁琐,生产成本较高,生长周期亦可能对水稻种植产生影响。总之,目前两季稻的收成已基本能满足农户的生活需求,而冬种费时、费力、“不讨好”的劣势,让农户们更倾向于养精蓄锐,备战春耕。
以全面为目标,拓展调研深度
毛泽东同志认为: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以《寻乌调查》为例,其丰富的材料来源于十一位背景各异的提供者,他们年龄跨度大、职业多样,所贡献的信息涵盖广泛且深入。这种全方位的调研方式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我广泛查阅相关政策,详细了解其他村的冬种实践。据悉,冬种产业的主要收益源自于市场销售。农户的种植模式可概括为三种:一是零散种植。以满足农户日常需求为主,辅以少量市场销售。主要种植土豆、冬瓜、玉米等家常蔬菜。二是小规模种植。主要种植辣椒等特定作物,受周边村镇相似种植结构影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部分农户早在多年前就与稳定可靠的收购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持续发展。但考虑到作物收购价普遍低于市场价,农户收益仍较低。三是合作化种植。该模式依托农业公司与农户或村级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特色农业项目,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条覆盖,有效解决农户冬种成本高、收益不稳定等问题。由此可见,要确保农户收益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激发冬种产业的内在活力,引进龙头农业公司是关键。然而,我所在的村,土地分布零散,适宜大规模统一种植的土地有限,且土壤质量并无明显优势,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和风险,对相关项目的开发构成挑战。
《寻乌调查》距今已有九十余年,但它的调研方法仍深深影响着我,引导着我在探寻冬种产业发展之路走深走实。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调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骤地去作,不要性急。我自己认识农村,就是经过好几年的工夫的。”如今,我的选调旅途仍在继续。未来,我将继续做好“墩苗”工作,力求“找准路子”“瞄准靶子”“开好方子”,破解村民增收难题,为乡村的繁荣与发展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