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19年江门市政府“一号文”聚焦人才强市
日前,经江门市委同意,2019年江门市政府“一号文”——《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江门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目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为促进江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政策包含9大子计划:实施高端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产业支撑人才鼓励计划、实施博士博士后人才汇聚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支持计划、实施本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育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服务载体建设计划、实施“江门伯乐”引育计划、实施人才安心保障计划。围绕人才引进、培育、发展、评价、激励和服务等方面提出40条“干货”。
政策具有五大特点:
特点一:
以人才集聚带动提升产业发展
紧抓引进产业顶尖人才,推进以人才引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对引进带产业项目的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按“一事一议”给予产业项目补贴。
大力培育市级领军人才,助推产业发展。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创业领军人才给予创业项目资助,创新领军人才给予专项工作经费资助。
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来我市创新创业,创新创业项目经评审后,给予项目资助;对特别优秀的,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资助力度。
鼓励高层次人才在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创业创新,经评审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给予创业启动资金。
特点二: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力引进顶尖人才全职来我市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全职来我市工作的给予专项工作经费补贴,并免费提供住房居住。
鼓励博士和博士后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平台,对来我市创新创业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发放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汇聚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高端人才本地生力军。
在大力引进中高端人才的同时,注重其他层次产业人才的集聚。符合条件的全日制硕士和本科(含国、境外)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创业给予住房和生活补贴。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外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等级,并给予资助。培育产业精英人才,对AAA、AA级诚信绿卡骨干企业的管理团队给予专项补贴。
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与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加快高技能人才引进,鼓励技能人才岗位成才,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特点三:
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人才引进培育 “蓄水池”
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人才引进和培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大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支持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加快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五年发展规划,支持各市(区)建设示范中心分中心。
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建设江门“人才岛”,打造珠江西岸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乐业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人才服务创新区、国际人才云基地。
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对建设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给予建设补贴。鼓励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市新设立研究院,按“一事一策”,办公场地(土地)给予优先安排,给予最启动资金补贴,建成后投入运营的,通过考核评估后,每年给予研发经费、人才引进、仪器设备或公共服务补贴,补贴期限5年。
特点四: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建设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人才引进培养“一条龙”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举荐人才,对人才中介组织、猎头机构和个人举荐人才的,按人才分类给予适当补贴。
对与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著名高等院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等国内外机构,每年给予工作经费,推动建立稳定的人才供给基地。
选聘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的专家人才,组成江门“专家智库”,为我市制定重大政策、产业规划和引进重点项目、重大科技、高端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和论证。
特点五:
让各类人才在江门安心安身安业
人才是宝贵的资源,既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待遇,也要在精神上、生活上多关怀、多照顾、多体谅,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制定江门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意见,统筹推行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切实为人才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实际问题,为人才在入户、出入境、停居留、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享受人才驿站服务。
深化人才政策兑现“放管服”改革,实行人才政策兑现承诺制,采用“先发后审”方式(先发放后审核,诚信加监管),加快人才政策兑现落地,激发人才集聚江门。
建立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人才管理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附政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