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才工作局局长亓光勇做客《中国人才》杂志 就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建言献策
江门市人才工作局局长亓光勇做客《中国人才》杂志,就如何更好发挥新型专家智库作用建言献策。
主持人:
《中国人才》杂志记者 温金海 陈晓伟
嘉 宾:
广东省江门市人才工作局局长 亓光勇
湖北省院士专家联络服务中心主任 钟涛
安徽省淮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干部 谢郁坦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组织部干部 卢通
背景
如何提升智库建设的实效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部署推动下,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一批优秀的智库脱颖而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安徽省淮南市于2017年成立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充分利用航天十二院智库专家的软实力开展大数据方面的智库研究,短短几年时间吸引了诸多国内外大数据专建言献策,为当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州市白云区针对当地在营商环境上存在的问题,成立了全国首家法治环境营商研究院,培养新型法学人才,发布地方营商环境测评,积极为政府、企业、人才服务,获得了一致好评。
智库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智库,充分利用好智库资源,不仅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帮助,对人才工作本身也大有裨益。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地方人才工作部门在人才智库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立足自身实际,广纳专家资源,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库,取得了可喜成效。如广东省江门市充分发挥侨力资源优势,组建全国首创的侨智库,作为江门面向全球引资引智的高端智库平台。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当前智库建设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从事智库研究的人员比例偏低,特别是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稀缺,智库研究人才“不够用”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各地成立了不少智库,但和总体的需求相比,数量还是偏少,高质量的智库更是少之又少;不少机构名为智库,实际上与社科基地等基础研究机构实行“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智库研究人员基本上是“挂名”专家、兼职人员,有的智库甚至变成“空库”;不少一些单位迟迟未出台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激励办法,智库研究人才的活力未得到充分激发;而随着各地对智库建设的重视,智库建设出现了重复性建设、交叉性建设等情况。
如何将智库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具实效,更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智库对专家人才的吸引力,吸纳各类智力资源到智库中,打造出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的智库专家网络?基层单位建设新型人才智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地方人才工作部门如何建设人才智库,为人才工作服务?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迫切需要找到答案。
本期《话题讨论》,我们对智库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型专家智库助推决策科学化
亓光勇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专家智库建设热潮,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专家智库实施意见,培养服务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区域性智库。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在专家智库建设过程中,还是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努力构建多点支撑、结构合理、地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体系。
要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纵横联合的智库体系。智库的建设不能是“单打独斗”,要坚持“一盘棋”的思维和策略,切实将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整合起来,强化智库建设的整体效应,实现“大合唱”。具体来说,从横向来看,要成立地方统一的智库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强化各单位智库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同创新、信息共享,建设“大智库”。从纵向看,要以智库专家为纽带,上级政府要加大对下级政府智库建设的指导和帮助,建设梯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智库体系。同时,要充分融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建设特色智库。例如,广东江门充分发挥侨力资源优势,组建全国首创的侨智库,作为江门面向全球引资引智的高端智库平台,构建起多点支撑、地方特色鲜明的江门智库平台。
要创新组织模式,打造覆盖面广的专家网络。智库建设要坚持“小实体,大网络”,以大开放姿态、大开放胸襟、大开放视野广泛吸纳各类智力资源,既要知名学者、海内外侨界精英,也要企业家和退休官员;既要国家级、省级大咖,也要接地气的草根专家,覆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领域。智库建设要运用科技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门市通过“互联网+”模式,组织举办了多场“云论坛”,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出谋划策。通过专家网络,党委政府需要研究什么课题,解决什么问题,就能很快地召集一批懂行的专家来进行咨询论证,及时拿出可行性的方案和建议。
要创新运行机制,畅通多元的参与渠道。建设智库要摈弃“装点门面”“跟潮流”的想法,智库专家也不是政策方针的“宣讲器”“复读机”,党委政府要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耐住性子听取智库专家的意见,科学民主开展重大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拓宽建言献策渠道,为智库专家对外“发声”创造良好的环境。邀请智库专家列席党委政府重要会议、深入基层调研、前往先进地区考察等,使专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能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擦出思想的火花。
要创新服务保障,重视成果转化应用。智库专家的建言献策和研究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爱不释手、付诸实施,推动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实践。要健全完善决策咨询的快速反应机制,让成果质量高、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能够直接进决策咨询视野。要建立智库成果转化应用的跟踪促进机制,对智库专家的研究成果进决策、进实践进行挂牌督办,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二、高端智库建设还需哪些方面强化?
钟涛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工程院积极发挥工程院院士智力优势,开展“顶天立地”高端智库建设,在湖北、天津等17个省、市成立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地方研究院”,构建了上下联动的高端智库体系,同时又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区域高端智库。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共有58个院士课题组,254位院士及数百位专家参与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工作;一批院士专家经常受邀来到湖北与当地院士专家一道共同开展决策咨询活动。围绕湖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工程科技问题、重要战略规划和重大产业等方面提出战略决策咨询建议十余篇,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指示政府职能部门具体落实。
一场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面对疫情,我们的院士专家积极投入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主战场,为科学决策、科学防控、科学救治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武汉“抗疫”过程,院士通过科学研判,及时提出决策建议,为控制“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钟南山院士作出“新冠肺炎人传人”的重要判断,拉响全面“抗疫”警报;李兰娟院士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成功阻断了疫情全国蔓延;王辰院士建议征用大型场馆建设“方舱医院”,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量轻症患者无院可住的问题,为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提供了基本条件;张伯礼院士提出对“四类人员”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救治成效显著。
这次疫情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展示了服务科学决策的能力,强调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收获了科学决策的胜利成果。用事实证明了建设高端智库,发挥高端人才智力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作为中国工程院“顶天立地”高端智库组成部分,感受颇深,对院士们在抗疫中的决策建议发挥关键作用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认为,建好高端人才智库,发挥院士智力作用,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力度。
强化政治引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一声号令,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一批院士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在危急时刻充分彰显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强国使命和为民担当。这些院士们展现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型高端智库在引进、选拔入库专家时,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坚定的政治意识,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院士专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带着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专业素养。正是由于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工作实践的长期积累,钟南山等院士才能在紧急时刻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建议,才能为疫情防控斗争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凝聚一批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专业基础和注重实际的一流专家团队,为打造一流智库奠定坚实的高端人才基础。
强化人才服务。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医疗资源基础数据不全、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手段滞后等问题都阻碍了抗疫决策的判断和实施。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储备和处理,为院士专家开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此外,我们应当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为院士专家工作生活和创新创造提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的全链服务,更好地吸引凝聚高端人才并激发他们的活力。
湖北研究院作为新型高端智库的一支新生力量,我们还应努力在战略咨询、协同攻关、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为院士专家创新创造提供条件和搭建广阔舞台,让他们的智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国家和区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让智库与人才工作共生共享共赢
谢郁坦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全国各地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笔者所在安徽省淮南市于2017年成立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几年来智库为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软硬兼施,打造智库品牌,更精准引才聚才。智库是智囊团,是精英队,是人才库,这就注定智库的组成必然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专家,是他们知识的升华、智慧的结晶,这也是地方软实力的体现。然而,现代新型智库的建设不同于传统智库,硬件打造同样重要,特色、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源是做出高水平研究的重要基础,需要依托强大的数据中心和实验室等。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作为航天十二院承担建设的国内首个面向地方政府的钱学森智库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了十二院在国内智库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短短几年时间展现出良好的品牌集聚作用,国内外大数据专家接踵而至、建言献策,为淮南尽快走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了积极的贡献。
刚柔并济,用好智库媒介,更科学识才用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库就是伯乐,是能够更好地识别人才用好人才的媒介。智库本身作为高端的科学机构、服务中心,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的加入。在刚性引进有创造力和培养前景的年轻人之外,更多的时候,智库通过对本地形势的分析,识别需要柔性引进的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淮南市人才办作为淮南市钱学森智库的重要牵头单位,充分利用院士与专家资源,通过不间断举办人才沙龙、高端对话等多种形式,为淮南转型发展柔性引进了一大批当下最急需紧缺的人才。他们为淮南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规划,提升了政府综合决策与管理能力。
内外联动,搭建“智库”平台,更高效选才育才。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全新系统工程,需要以对外开放为基础、内外联动为途径,改革创新为抓手,强化智库与智库、智库与高校、本地与外地等多种途径的内外联动,才能更好将智库搭建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从创立伊始即通过构建支撑智库决策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基础环境,搭建面向复杂经济社会问题求解的综合集成研讨平台,在淮南及周边地区选育出一批能创新有抱负有能力的大数据人才。可见,有活力的平台载体,是选用人才的火眼金睛,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石,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同时,人才的集聚又进一步促进了智库的升级发展,智库与人才工作和谐共生共享共赢,将进一步为淮南市建设等做出积极贡献。
四、基层人才智库可以走“小而精”路线
卢通
基层人才智库是当前新形势下市县党委政府凝聚各方智慧,探索人才成长规律,谋划人才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参谋助手。打造具有基层特色的新型人才智库,瞄准地区人才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运行接“地气”。核心成员“本土化”。在智库成员遴选过程中,偏向于在本地高校院所工作的教授学者、本地上市企业高管、在外乡贤,同时邀请经验丰富、已退休的党政干部,以特聘顾问的身份参与智库建设。充分利用智库成员自身了解基层,贴近实际的优势,为政府开展政策研究、项目评估和战略研究等工作提供好智力支持。沟通“常态化”。建立常态化的智库成果报送机制和渠道,定期邀请智库专家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讲座培训、成果发布会,做到加强沟通,互相合作,共同进步,打好宏观研究与一线调查的组合拳。评价“实体化”。建立智库专家“一对一”帮扶人才项目机制,细化项目成果绩效评估,将内部打分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将学术评价与政策评估有机结合。
管理着眼“小”。一要“小实体、大网络”。有效统筹智库内外资源,组建专业化核心研究队伍、客座研究队伍和网络化合作研究队伍。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基层智库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各个智库平台全方面进行沟通,促进智库平台的开放合作。例如加强与高校智库的联系合作,高校智库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优势,通过邀请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参与调研地方民生实事,增加基层智库研究中的学术气息和理论痕迹,实现协作共赢。二要“小核心、大格局”。注重发挥智库在国际人才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在省、市、区联办的高端国际性人才交流大会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智库的建议意见,把每一次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会作为地区吸纳人才的试金石。三要“小平台,大数据”。探索形成“1个主导产业+N个产业链配套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模式,为地方政府制定招引人才计划提供思路和方案。
功能突出“精”。定位要“精准”。着重把握好 “一种属性”,即智库具有服务党和政府科学研判、专业谋划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的属性,其方向是公益服务。做好智库中长期统筹规划,从成员数量上进行把控,专家层次要求“高”,选好核心专家。同时面向经济产业领域,集合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服务要“精准”。做好“全链式”的智库指导工作,项目落地孵化过程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厂房土地、配套资金、环境包容度等,做好项目发展的跟踪研判、科学引导,也是当前刻不容缓需解决的难题。技术要“精湛”。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智库成员的决策咨询能力,大力推进实干型、学术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转型,切实提升智库成员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