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海宴:聚才引智促发展,双向奔赴启新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海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为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江门台山市海宴镇挂职副镇长陈维说道。作为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的引进人才,他用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人才到基层去,活力从基层来”的深刻内涵。
博士扎根基层
用实干书写担当答卷
2020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博士毕业生陈维通过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来到江门,2024年7月,他来到海宴镇挂职副镇长,投身镇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他坚守的工作准则。到岗仅2个月,他就走遍全镇25个村(居),田间地头的泥土、村民家中的热茶,都成为他了解社情民意的“金钥匙”。
在驻点五丰村期间,陈维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结合海侨片区“十大项目”发展规划,形成“五丰村农文旅综合提升工程”发展思路,提出的系列具体举措得到台山文旅部门的认可,为这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在推进规划建设工作中,他主动担当破解项目堵点,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的支持,高效完成海防路工程占用林地审批,保障了工期与中央资金使用时效;对接海洋岸线修复归口科室厘清整改要求,针对性推进工作。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陈维深耕政策研究与项目对接,成功推送新河村“千亩方”耕地集中整治项目获得上级认可。如今,陈维驻点的南丰村正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典型村创建,他带动干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逐街逐巷实地规划整治方案,以实干诠释担当。

政策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陈维的实干故事,是海宴镇人才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海宴镇以建设环镇海湾副中心、打造“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通过机制创新、平台搭建、服务优化,破解偏远乡镇引才留才困局,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各展其长。
在机制保障上,海宴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实现人才服务精准对接。为打破服务壁垒,镇公共服务中心开设人才服务窗口,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创业、补贴申领等咨询指引,更在海侨片区打造集交流、研讨、展示、住宿于一体的人才驿站,让人才安心扎根。
产业是人才的“蓄水池”。海宴镇立足海洋、日照、归侨文化等特色资源,以“政府搭台、人才献智、企业受益”模式引进“渔光互补”等重点项目,同时通过“粤菜师傅”工程、乡村工匠培育等举措,在东南亚美食、特色种植、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培育本土人才,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性循环。

新秀逐梦而来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完善的政策保障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越来越多像陈维这样的人才选择海宴、扎根海宴。近两年,海宴镇根据乡村发展工作特色和实际需要,招录5名选调生、11名涵盖农学、工程管理等专业人才进入基层干部队伍。江门乡村工匠种植工程师黄洁娜,是海宴镇引进的农业技术人才之一。针对海宴镇富贵竹种植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黄洁娜主动与辖区多个富贵竹种植户进行合作交流,改善富贵种植方式,减少种植物病虫害,让种植户的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海宴镇“引才返乡,振兴家乡”计划也成效显著,长荣竹艺公司监事龚灿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土生土长的“竹二代”,返乡后,凭借留学期间积累的销售经验,从市场需求出发,带领团队对富贵竹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改造,成功研发出金字塔盆景以及富贵竹编织摆件等系列产品,让单一的绿植摇身一变成为兼具观赏与寓意的工艺品,丰富了产品矩阵,成为乡村创业的典型。

从博士智囊到青年新秀,从外来人才到本土创客,各类人才在海宴的土地上找准定位、实现价值。如今的海宴,纺织工业区、生态农旅区、文旅融合区三大区域协同发展,农文旅项目有序推进,人才的创造力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海宴镇党委书记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服务,让人才在基层有平台、有支持、有发展,让更多人知道,农村天地广阔,海宴大有可为。”
您现在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