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的珠西,得嘅
6月14日,江门市党政代表团赴中山市考察交流,这是继去年11月中山市造访江门、今年3月珠海市造访中江两市后的又一次紧密互动。
2023年底,省政府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珠西“攒”了一个官方赋能的“群”。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在珠海调研时,更是强调要“推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以交通互通、产业联动、要素对接为抓手,加快推动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为珠西崛起加持的“双通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作为“先手棋”即将实现通车。一个全新的、协同的珠西,将加速崛起。
协同的刚性
翻开《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目录,协同、统筹、合作、一体化是高频词。在上周五的考察中,两地领导反复提及协作共建、错位发展、融合发展、整合对接等字眼。那么,珠西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协同?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合作与竞争,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说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强调竞争,那么,地方之间更多的是强调合作。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其要义之一就是推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珠海、中山、江门作为大湾区的重要成员,通过合作能够更好地响应这一战略,共同促进大湾区发展。省委也明确提出,要“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珠西必须着眼全局、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互利共赢。
都市圈不仅是城市的“朋友圈”,更是交通圈、产业圈、创新圈、生活圈和高质量发展圈。“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一方面,“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另一方面,“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当下,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市内部,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也不再是一市之力所能应对,需要各地通力合作。
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珠江西岸如何不错失机遇?珠西都市圈的各城市同饮一江水,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凝聚合作共识,才能汇集合力;明确合作方向,才能行稳致远;推动合作落实,才能结出硕果。各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等方面各有优势,强化交流合作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彼此的发展需求和优势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有志者事竟成,众行者能致远。鉴往知来,无数奇迹发生的背后是合作、是共赢,开放包容是主旋律,共同发展是总目标,求同存异是好做法。正如那句蕴含智慧的古老谚语所言,风向转变的时候,有人筑高墙,有人造风车,区别在于是否有眼光和胸襟。
协同的路径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对协同路径作了框架性安排,主要包含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市场一体化、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保共治优美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合作开放水平等。
在具体执行层面,梳理珠中江三市党政代表团去年11月以来几次互动的公开报道,三市对协同发展的具体思路已大致可见:
首先,最大的交集是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协同。比如,强调共同谋划布局区域能源、水利、交通等重点领域基建项目,优化整合港口资源;进一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联动合作,共同谋划布局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前谋划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珠西都市圈现代化交通体系等。
其次,产业的协同也是珠西的共识。比如,强调共同争取更多产业、科教等优质资源要素流入珠西都市圈,以产业规划引领跨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两地产业上下游配套、错位发展;促进产业链精准对接,互为配套、互为市场、互为供应链,推动产业协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以平台共建促进产业协作,以联合招商共同打造重点产业链;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共赢。
另外,在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方面,强调在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绿美生态建设以及教育、文旅等领域深度合作,比如共同推动大湾区“一程多站”文旅合作和建设;聚焦农文旅融合、绿美生态共建、跨界流域协同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建共享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果;加强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前瞻布局、统筹规划跨区域水网建设;协同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统筹推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共同净化绿化美化西江沿岸,打造一江两岸风格统一协调的美丽风景线。
除了这几大方面的共识,三市还就若干具体领域,提出了各有特色的协同路径,如携手推进“百千万工程”,探索建立对口产业协作母基金,推动协作共建的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共同发挥侨乡优势、做好以侨促商文章,联合开展宣传推介和抱团招商;共同向海内外宣传推介珠西都市圈,提升都市圈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推动人才市场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人才前来珠西都市圈创新创业;加快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互惠合作,促进社会保障事项跨市办理;等等。
协同的信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抢抓“双通道”背景下的“大桥经济”历史机遇,渐次推进“类深”“融深”,需要杜绝口号式的、形式主义的“协同”,形成“走心”的行动自觉。
远的例子有,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协作、跨城市交通系统建设方面“同声同气”;德国慕尼黑都市圈和纽伦堡都市圈,推动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日本东京都市圈内东京与周边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地区,在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高度一体化。
近的例子有,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在规划协同、产业升级、市场一体化、科创走廊建设、民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已形成经验。这种城市间的协作,促进了资源共享,激发了创新活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强化协同观,需要彼此在格局、视野、抱负上达成一致,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尽量减少行政藩篱带来的“内卷内耗”,重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对珠西而言,就是要共同坚定“同城化”“一体化”大志向,共同明晰“携手打造大湾区重要增长极”大目标,共同挺起“都市圈”“城市群”的大格局,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中广泛形成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合作的姿态、更加团结的氛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珠西的崛起,考验区域内城市的主动意识、自觉姿态、融合决心和执行力度,珠西,得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