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首页版块 > 动态要闻

以江门所能服务深圳所需 跨市战略组合助力建设发展最好的湾区

     时间: 2024-05-13 09:00:00               文档来源:江门日报

“鹏城”深圳,毫无疑问的先锋和热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珠江口东岸。

    “侨都”江门,屹立珠江口西岸的百年工业城,大湾区潜力无限的未来之城。

    伴随着深中通道通车进入倒计时,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将迎来历史性转变。届时,江门至深圳的车程将缩短至1小时内。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

    面对扑面而来的“大桥经济”东风,江门该如何抓住这个黄金机遇,纵深推进深江合作?带着求解“深圳所需、江门所能”的初衷,记者近期走访深圳部分专家和企业,听取他们对深江合作的看法和建议。


江门要素成本等优势显现

“同城”生活让城市群加快融合发展

    “深中通道开通后,江门的交通优势得到凸显,届时从深圳到江门的时间相当于从深圳龙岗区到南山区,实现‘同城’生活。”谈起深中通道即将开通,前瞻产业研究院董事长助理兼产业运营总经理黄晓丽充满期待。

    跨海交通网络在世界的湾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的建设仍然不足。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之间的60公里没有一个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跨海通道。

    过去10年,江门难以成为深圳产业外迁的主要目的地,与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无关系。从江门站坐高铁前往深圳北站,最少需要1.5小时,如果驾车通过虎门大桥跨越珠江口,则需要2—3小时。较高的时间成本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深中通道通车后,将大大缩短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深江两地将进入“1小时生活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执行所长周余义认为,深中通道是继虎门大桥后又一跨时代、标志性的工程,将成为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最关键一横,进一步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融合发展。

    硬联通掣肘的打破,将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在深江两座城市间加速流动,为产业整体或局部迁移提供硬件互联保障。

    “江门在土地、用工、能源、生活等要素方面拥有成本优势,深江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也会不断加快。”黄晓丽表示。

    去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再造一个新广东,珠江口西岸城市势必要肩负起新增长极的重任。

    对照珠江口东岸城市特别是深圳所需,土地及发展空间是目前江门的显著优势。江门陆地面积占大湾区的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六城面积总和,且开发强度不足12%,是大湾区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

    同时,交通区位、成本优势、市场需求等众多有利因素叠加,已有不少企业提前感知“大桥经济”的到来,成为深江合作较早的探路者之一,喝到了“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等合作模式的“头啖汤”。

    今年4月,江门新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在鹤山工业城的首条生产线全面启动。11月前,该公司将陆续从深圳搬迁过来,在江门全面运营。该公司副总经理乔培生说:“江门工业发展势头较好,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鹤山工业城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距离港口很近。”


 用好“反向飞地”“周末工程师”

对标深圳品质发展新兴产业

    “江门要利用1—2年的时间尽快抢占机遇,3—5年后才会显现效果,不然容易失去先机。”黄晓丽认为,空间距离的缩短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前,大湾区已经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下半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正在由广州、深圳等高能级的中心城市加速向周边节点城市传递、扩散,加快形成全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江门制造业发展基础好,区位交通优越,土地资源丰富,能源保障有力,后发优势显著。深中通道开通后,江门无疑将成为大湾区新一轮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高地。

    面对“大桥经济”,江门该如何抓住机遇?

    “深中通道的开通将进一步强化江门与深圳等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尤其在对标深圳品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可与区域内各城市在产业合作、创新、政策、品牌、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协同,共同推动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小兵表示,深圳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江门可以借此机会加强与深圳产业资源的合作,加强与深圳等周边城市的供应链协同,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

    黄晓丽认为,要在1—2年内以最快速度进行布局,首先要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服务好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其次要加大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快产学研平台建设,强化产业生态建设意识,并培养一批产业技术人才。产业政策要紧随湾区发展趋势,做到与产业发展态势、企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在制造业龙头引进、人才培养方面,周余义持相同态度。他认为,江门应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新赛道、布局新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近年来,江门成绩不俗,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落地,包括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具有标杆意义的项目。

    “可以说江门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了新能源产业这一赛道的前列,接下来要坚定发展道路。”周余义说,江门还可以在细分领域发力,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培育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布局新产业不可避免会面临人才问题。“各类生产要素在深圳与江门之间流通更加迅速,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与合作层面,江门可加强与深圳相关企业、创新资源技术交流与合作,与周边创新资源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江门新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江门本地企业产品联合研发、外送检测等方面的便利性,提升整体研发水平。”高小兵说。

    周余义认为,江门可考虑“反向飞地”模式,“引进人才不一定要将人‘按’在江门,工作在江门生活在深圳的‘周末工程师’也是一个好选择。”他说,在“反向飞地”模式下,虽然人才、技术等深圳创新资源“不为我有”,但却“为我所用”,并且根植深圳产业“土壤”的“反向飞地”可为各类创新要素提供深圳“原生态”的创新环境,更有利于催生创新成果。

    “人是关键因素。”黄晓丽指出,发展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江门和深圳可以形成持久、高效、精准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并对标深圳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强两地企业家的交流与联系,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开拓市场,培养创新素养,强化企业创新动力。”


以更高站位看待深江合作

共同催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气质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深圳与江门的“双向奔赴”,背后是双方对机遇的敏锐嗅觉与提前谋划。“大桥经济”到来,给深江合作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江门也主动出击,向深圳表达拳拳诚意,向企业抛出橄榄枝。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携手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

    对于饱受土地资源紧张之困的深圳来说,能在“1小时都市圈”范围内找到一处拥有良好工业基础且土地空间充裕的发展腹地,殊为不易。

    对于江门来说,借助深江经济合作区,有望在广佛轴线之外,搭上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顺风车,从而迎来产业的又一次升级。

    如今,江门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迈上新的台阶,深江合作进入“甜蜜期”。两地通过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面对面的畅谈交流,已经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两地携手并进,共商投资合作,共谋创新发展,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铿锵迈进。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周余义不吝给江门“最好的评价”。

    “江门去年GDP突破4000亿元,在广东省排名第7,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周余义认为,目前惠州是广东下一座万亿城市的最强候选者,主要是其与深圳接壤、具有承接产业的天然优势。随着深中通道通车,惠州有的资源江门也有了,“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江门应更大胆、更有信心,可以锚定万亿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去奋进。”

    周余义指出,除了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外,江门还应把深中通道的发展机遇放在更高层次上,以更高站位看待深江合作,“江门可以大胆谋划,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争取成为大湾区新一轮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高地,并和深圳组成一个‘整体’,用跨市组合的战略共同催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气质。”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擂响闯新路、创新业的“战鼓”。

    站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与时代大势、战略机遇不期而遇,江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活力和潜力。

    机遇与挑战之下,深江合作必将开启一场向更宽阔的天地、更广阔的空间、更长远的道路的“突围”,展现一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演绎。

相关附件:
./t965174_mo.html